“人人PM”点滴体验

本着“记录思考,沉淀积累”的目的,写点对“人人PM”的使用体验,浅薄之见,包涵。
首先推荐一下主角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以下简称 “人人PM”。

友情提醒:打开人人PM网站,任意浏览一篇文章,以便更好的理解本人拙见。

一、“ 谨慎 ”的文章收藏功能

“收藏”出现在页面的位置共2处:文章标题、文章结尾

“文章标题处收藏统计”

“文章结尾处收藏功能”

操作路径:

  1. 鼠标移至标题“收藏”文字处,页面出现手型点击按钮,用户单击后跳转至文章结尾“收藏”图标处,单击“收藏”图标,完成。
  2. 用户单击文章结尾处“收藏”图标,完成。

疑问:

  • 为什么在第1个操作路径中文章标题“收藏”文字处,用户不能直接点击心形图标完成”收藏“功能?
  • 为什么同样是”收藏“文字,在文章标题和文章结尾处分别用心形和五角星图标表示?

拙见:

  • 起初想法 一篇文章是否值得收藏以及如何评价,起码要建立在通读或者读完文章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那么标题处的“收藏”文字就没有必要出现,而且既然使用心形图标,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喜欢”这个常见功能,“收藏”这个词貌似在此处用错了,换成“喜欢”更好。
  • 再次琢磨 “喜欢”和“收藏”,这两个看似不一样的词汇和功能,其实都是在满足用户一个根本“文章不错,以后可能会再看,做个标记收起来吧” 。既然是同一个目的,那最好用一个功能、用一个词,那用哪个或者有其他可代替两者的词吗?其实,“收藏”就含有“喜欢”的意思了,那就干脆用“收藏”吧。用词统一了,图标也要该统一吧,毕竟同一个词不同位置配不同的图让人有种突如其来的错乱感。其实并不是,文章标题处的“收藏”只是从文字上替代了“喜欢”,但此处的是要表达的是“喜欢此篇文章的人数”之意,“收藏”文字搭配一个心形的“喜欢”之意图标和一个数字,巧妙的将原本的文字本意转化为新释义。这就解释了用户不能在文章标题处通过点击“收藏”文字完成收藏的功能了,因为此处是表达“喜欢人数之意”,而且是否收藏还需要看过文章后再决定,此处留有的手型跳转按钮是考虑到“万一用户看到一半觉得不错想立刻收藏,记得文章标题处有收藏,返回到文章标题处操作”而留下的谨慎之策。

总结:

  • 在满足用户根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少、简化功能。同时还要对因此带来的用户误解做出足够的指引,谨慎再谨慎。

二、“人性化”的用户评论

评论提交后的状态共有2种:再编辑、可回复

  • 再编辑:当用户提交评论后且没有刷新页面,也就是保持着刚刚递交的新鲜度。此时仅允许用户对评论内容“再次编辑”,如下图所示。此时其他用户是看不到这条“新鲜”评论内容的,也就是评论内容还没上墙占楼,与“可回复”状态相比,还没有评论楼层标签。


    “人人PM”点滴体验_第1张图片
    再编辑状态
  • 可回复:当用户提交评论后刷新过页面或者关闭了当前文章后页面再次打开相同文章,也就是此条评论不再新鲜。此时仅允许用户对评论内容“可回复”,如下图所示。此时其他用户已经能看到此条评论,而且评论有了属于自己的楼层标记,如下图的中“4#”。


    “人人PM”点滴体验_第2张图片
    可回复状态

疑问:

  • 评论提交后直接“可回复”是最常见的、用户最熟悉套路,“再编辑”功能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吧?

拙见:

  • 直觉反应 有点懵逼,有种WIKI内容众人"再编辑"功能的乱入感。相比没有“再编辑”功能的熟悉套路,这么做使得其他用户无法第一时间看到用户的评论,从而使得文章的“热度”相对降低,而且对发表评论的用户来说并没有增加什么体验。
  • 淡定思考 其他用户需要第一时间看到所有评论吗?文章的“热度”因此降低影响文章本身吗?影响其他用户对此文章的看法吗?好像没那么迫切,也没什么影响。
  • 一种解释 抛开网络,人们在线下看完一篇文章,进行个人点评或互相交流前,通常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斟酌表达态度、斟酌用词、组织语句,在头脑里或纸张上反复修改后,做出适当的表述。而在线上网络中,往往看过一篇文章后如果想发表一下观点,则立刻进行评论,然后迅速提交,关页面走人。很明显,线下比线上多了思考时间、多了修改的可能,从而在评论的表述准确性上有一定提高。当然,以上所说的大前提是用户想对当前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回应或交流,想对这篇文章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悟。只要用户愿意,多思考再评论就解决了时间仓促的问题,那么需要一种功能可以让用户反复修改以达到精准表达的目的,“再编辑”既是。
    一些网站提供了“删除评论”的功能,以提供这种修改可能性。

总结:

  • “人性化”是对用户体验的一个关注角度,用户如何做更自然和引导用户如何做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导向,还需根据不同场景和不同用户特点斟酌运用。

个人拙见,欢迎交流,批评指正,see you next time。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PM”点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