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我乎视了你这么多年!

   概念(Idea;Notion;Concept)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从广义上讲:事物能够改变模型的性质称为事物的概念。

    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概念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过程,概念那时在我的个人理解里是对一个词或事物事件的解释,只需照字按句背下即可,考试时完成了填空或简答题并不是太难的事,所以在我这的权重并不高,这与概念题考题得分比重并不高有一定关系,并促使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忽视了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一项基本内容。

   自从看了笑来老师的书《七年就是一辈子》,才醒悟过来,自己这么多年来对“概念”的忽视是多么大的失误啊!

  记得有一个“三季人”的典故,典故是这样的:

     某日,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院门外扫地,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那人问道:“你是谁啊?”

  孔子的学生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

 “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问道。

  学生一听,绿衣人居然问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便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个季节,这是常识啊。”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摇摇头,认真地说。

 “你错了,是四个季节。”学生有点急了。

  于是两个争执不下。最后,绿衣人说:

 “既然咱俩谁不也说服不了谁,不如去找个人来做个评判。如果一年真有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有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

  学生点头同意。

  这时,孔子恰巧从门里出来,学生便把与绿衣人的争执禀告老师,请求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学生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学生一脸不解地看看老师,欲言又止,只好带着满心的疑惑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绿衣人非常高兴,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学生终于忍不住困惑,问孔子道:“老师啊,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通身的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从没见过冬天。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

  学生闻听此言,恍然若悟。

  这个典故描述的现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想象不出超出自己经历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人们总是要依赖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和积累去理解新的、陌生的事物和世界。在典故中的三季人只经过春夏秋三季,脑里根本没有“四季”的概念,同他谈“四季”岂不是对牛弹琴,浪费口舌。

    概念在人的思想里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其它衍生或扩展推敲出来的观点、道理、理论等都是以概念做为起点和根基,没有概念作基础的都是浮云。

  回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因概念不清不明引起的无畏争吵争论,屡见不鲜。

  就比方说,同没有训练跑过全程马拉松的人讨论三十多公里处“撞墙”的概念,“撞墙”时生理和心理是怎样的一种煎熬的感受时,对方在不了解“撞墙”的概念时,可能会为尊重你,浅显地认可,或者觉得你夸张,认为那是多大一点事,最后很可能因不认可引起争论和误会。这只是生活中的一桩小事。

  我曾经自己骑行过一次滇藏线,被沿线藏区风景及路上的心理变化深深触动了,回来后同老婆描述,结果老婆很冷漠,我仿佛在鸡同鸭讲,甚是煞气,撞墙的心都有。直到后来有机会带老婆一同经历了一次藏地的旅行,她才真真地被触动了,后果是上半年去了一次,下半年又去了一次。从此培养出我俩的共同爱好。

  所以,必要、清晰、且准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沟通的基石。以此以后我将不乎视你一一“概念”!

概念,我乎视了你这么多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概念,我乎视了你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