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熊孩子多些理解

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见识过熊孩子,无视他人、大声喧哗、无理取闹、踢别人的凳子,乱拿别人东西……一些极端例子还常常见诸报端:在商场里按电梯的紧急制动按钮,在高速公路隧道喝酒开Party,玩手游刷掉父母辛苦赚的血汗钱……总之,熊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人神共愤的物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给熊孩子一些理解

很多人一看到熊孩子就大肆批判。其实,我们可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一些理解。孩子的心智和适应力都不成熟,尚未达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标准,难免会表现出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首先是自我中心。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实际上,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

其次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缺乏。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但对于孩子来说,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等待或忍耐更为困难。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家长教育不可缺

正是由于孩子有这么多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一味包容,没有规诫,孩子就难以学会适应社会和应对生活的能力。

制定规则

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试错,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

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教给孩子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遵守规则。这样,才可以保证有朝一日,当孩子走上社会,不会被各种现实的规则碰得头破血流。

以身作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首先自己就要成为那个样子。说一百遍,都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让孩子不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不如自己把声音放低;让孩子有爱心,不如与他一起照顾一只流浪猫,这样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注意这些假的“熊孩子”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力缺陷。这类孩子可能也存在“熊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活动过度和冲动,但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治疗,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还有一些“熊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一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孩子。这时,“熊”往往只是表象,孤独和不安全感可能是内在成因。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总之,对于熊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同仇敌忾或者包容退让,而是试着去关照每个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及时给予纠正和社会支持,这或许是一个更为明智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熊孩子多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