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但我就不想做,怎么办?

我知道重要,但是我就是不想做,怎么办?

电商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张丽,最近几天的日子不好过:农历新年前后,综合办公室负责的都是一些大型工作:公司年会的统筹与组织、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特别是年度工作计划,因为涉及到人力资源与行政管理两部份的工作,加上明年公司要扩展新业务板块,需要招聘全新岗位人员,搬新办公室......如何更好地进行年度工作计划,张丽这一部份工作一再拖延。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她运用了四象限法则来管理他的工作,对于四象限法则,很多人都听过或者用过,它是由著名的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该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而且不紧急。见下图:

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但我就不想做,怎么办?_第1张图片

张丽的问题是,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有些工作知道挺重要的,但是就是不想做:有时间压力的工作不得已做完了,但是感觉身心俱疲,因为感觉累,就觉得有必要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在很多工作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却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心安理得地看完了一部好几十集的韩剧,和一个系列的综艺节目。看完后仍旧“心累需要安慰”,所以逛淘宝买了一大堆衣服,买完才发现,其实好些新买的衣服自己也不怎么喜欢。(见下图)

张丽苦恼地说:“是不是我很懒?”

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但我就不想做,怎么办?_第2张图片

嘿嘿,不是你懒,而只是你用错了方法和工具!

你可能听说过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被誉为高效能人士的重要习惯,把事情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划分成四种,并且推荐先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以避免不紧急的事情拖着导致变紧急, 使自己总处于"救火"的状态。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屁话,它只适合规划人生大方向,不适合用来划分日常事务。另外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把事情标注ABC,A类优先,C类最后。无论上述哪种方法,都是听上去很美操作起来很拧巴的,单单是把清单上的事情分门别类标注优先级,就已经让很多人痛苦不堪了,而实际执行往往还无法按照自己标注的顺序去做,那挫敗感真是大大的。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II——自律的力量》

这类方法有相应的适用边界,适合来规划人生,用来规划日常事务,有两个不足

以事情为导向,而非以人为导向:执行任务的是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机器。作为人有着短视、逃避、冲动的基因,不可能绝对理性地按严格的优先级去行动。

“应该”做,与“想做”之间的博弈:我们每个人有一个真实而“内隐”的优先级,而清单上往往标注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我们实际“想做”的。当你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标注为优先时,自己与自己的对抗就开始了——做不到又觉得应该做,徒劳增加自己的痛苦。无论你再给事情标上重要紧急,事情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你自己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也就无法将一件拖延不想做的事情“变”得跃跃欲试。

清单的正确打开姿势

以人为本:用三个词来表达就是:“看心情、凭感觉、分情境”执行清单上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先举个例子:

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但我就不想做,怎么办?_第3张图片

请看上面两件事情,如果是你,你会先做哪件事情?如果按照事情的优先级,肯定应该先做第一件事情:完成一份报告。但是我们普遍会先完成第二件事情,因为简单。同时,花5分钟就能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在清单上划掉这件事情。很有成就感。有了积极的体验,会令你更有信心去做第一件事情,但如果硬要“反人性”地按照紧急之类的优先级来做,写报告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不断闪过“给老王回电话”这件事情。尤其是当你在写报告时出现问题时,这样的“拉锯战”会令你精疲力尽。所以,感觉好时就多做点,累的时候就少做点。分情境,地铁上做什么,有大段时间时做什么,走路的时候做什么。

先处理,再行动:大脑的特点是喜欢简单而明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拖延,是我们感觉这件事情过于“大而难”,给人感即使想吃,也不知道如何下口的感觉。跳过处理的步骤,直接行动,困难很大,也容易拖延。所以需要对清单上的事情进行有效处理,再开展活动,有以下几个原则:

(1)将想法切分为“下一步行动”:大脑喜欢简单而明确的事情,“下一步行动”就特别“对”大脑的胃口,还是以上图为例,给老王回电话,这是一个相对简单而明确的“下一步行动”,而完成一份报告,比如说年度经营规划报告,这就不是一个“行动”,而只是一个“想法”,所以需要把这个想法切分成一个刚好可以下口的大小——“下一步行动”,比如说收集过去两年的经营数据。只有进行经营数据的同比与环比,你才可能更好地进行经营工作的规划。当我们不再面对整件事,而只是聚焦于事情的一部份时,你就获得了解脱——面对一件困难、复杂的事情,容易令人“知难而退”,而如果把一整片森林,切分成一棵棵的树,这样行动,你就会觉得有了抓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的某件难事,你都可以比较轻松的解决。因为举行一次公司年会,和准备一顿家庭普通的晚餐本质上并无不同,差别在于行动的数量

(2)不能切分大小,就切分长短:如果某些事情比较特殊,没有办法切分出一个具有明确结果的行动,必须通过行动过程产生结果,这个时候,你可以对事情以时间长短去切分,比说,先干个半小时,或是先试行一个月。

FILOFAX

张丽的行动

根据上面所学,张丽将四象限法用在了规划人生方向上,日常的事务就运用了“日清单”的形式,因为喜欢用纸笔,所以承身带了一个FILOFAX手帐。开始了全新之旅:

一份清单:待处理清单不是每天一份,而是只有一份,每天想到要做的都丢到清单里,每天的行动逐条减少条目。清单上的一些事情,有的不是必须一天做完的,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行动,可以直接处理删除。

不炒剩饭:即一次性完成工作。如果撰写一份报告所花费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就坐在桌子前一鼓作气地完成它。中间只会安排定期的如每40分钟一次的5分钟小运动,和就餐时间。将一个花3小时就可以完成的文章,分几次零散时间去完成,拉长战线炒剩饭会浪费很多时间。

利用“先处理,后行动”细分出效率:

拖延的工作: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已经从事办公室主任两年的张丽完全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技能与经验,行动效率低下的更多原因在于行动不够明确导致的,即得了“帕金森”。帕金森定律是时间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如何避免?有三点:

(1)明确目标和要做到的程度

(2)想清楚过程

(3)精准预计应该花费的时间

张丽的个性比较急,行政管理的工作把性子也磨掉了一部份,平时看起来还稳重成熟的,但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原形毕露。经过这一遭,张丽都会乖乖的“先处理,后行动”。

太阳姐姐送温暖:

省略思考就开做,事倍功半;没有节律长期干,效率低下。

切开来,就好下口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四象限法分类了工作,但我就不想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