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前传

三个月前写过一篇速读的体验文,之后尝试用这个方法看一些书,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有:硬着头皮看完只对一两个章节主题有印象;遇到和问题无关的先略过,但看到后面的章节提到之前的内容忍不住想往前翻,速度就慢下来了,和完整阅读并无差别;习惯性地从头看起。虽然实践的不理想,我也并不否认速读的作用,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概要这个目的并没有问题。

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看一个新专栏或者专栏中讲到新知识时,总想追溯到源头看起,系统地掌握全部内容。自我分析原因有二:学习时没有具体待解决的问题,安全感作祟不愿错过。后者的问题意识到后便瓦解了大半,前者让我很苦恼。

在前一次的反思写作中,我把学习的领域主要划定为经济学、金融和心理学,因为经济学思维能让我看待日常问题时拥有与以前不同的角度,金融基础知识在投资时可能会起些作用,了解心理学能帮助认识自己和他人。这样的目标现在看来太缥缈,虽然也能促进我进行着看似有条不紊的学习步伐,但同时会觉得效率低下和心虚。怎样找到一个切身的问题或者设置一个阶段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得到反馈以检验学习的效果?

怎么又开始琢磨如何阅读了?

除了想到在工作生活中留心观察刻意实践——这个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虚的解决途径,我把解决问题的魔爪伸向了熟悉的阅读中。

无论是看书还是看专栏,刷认知或是刷资讯,阅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想想这辈子还会读不少的内容,阅读方法恰当对提升学习和做事效率的帮助不会小,把阅读方法反转一下就是写作的方法,甚至把阅读这两个字替换下就是思考的方法。而且还有个遗留的速读问题没有解决,阅读产生的问题书里找答案去。

关于看的书和文章和自身有什么关系?我看到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可以怎么用?《如何阅读一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路。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初体验

一本1940年出版、1972年再版的书,不禁疑虑书中所述阅读方法的有效性,毕竟现在阅读方式不再仅限于书本,阅读的内容也不止出版的书籍,即便上世纪的阅读问题现在还存在,对应的方法会不会已经太落后了?

看的过程也验证了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深深地觉得作者是个话痨,如果能有得到专栏的易读性就好了。书中提倡一本书要有骨架和血肉,读者有义务是找出书的架构,就和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并且添加血肉一样。为了解说这句话并且遵循自己定下的规则,作者是这么描述的: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如果这一段话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啰嗦,再想象一下作者在每一个想要阐述的主题后都跟着大段大段的论述,最后再来一句“你可能会抗议我们对XXX谈得太琐碎了,至少,对一个还没开始读的人来说太多了。这些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要消除你的抗议,我们要…”。看到这里还没有翻白眼的话,我很想邀请你读完一起分享下感受。

吐槽归吐槽,作为一本实用性的书,如果阅读它能解决实际问题,啰嗦还是可以忍的。比如说刘润提到的20小时快速学习,5小时内泛读10本书的阅读方法是怎样的,作者也会不吝词句,把操作步骤和细节一五一十地列举出来。

晚点再来说说书中的干货和血肉。未完待续…这个坑一定会来填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日思——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