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_第1张图片
20171021-离别配图.jpg

一 远观

电影中的死亡,或英勇,比如《勇敢的心》死前高呼“FREEDOM”的威廉·华莱士;或鼓舞,比如《蜘蛛侠》中告诫彼得善用能力的本叔叔;或无奈,比如《权力的游戏》中奈德为保护女儿牺牲了自己珍视的荣誉。看到的死亡总是与真实隔着一块屏幕——就是说,人人都知道那是假的,有距离的、在故事里的

二 近处

故事里的角色去世后,人们关注的是故事如何继续而不是死亡。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更是讳谈“死亡”。因为如果不谈起,自然就不会联想起,而太阳每天都继续升起,身处日常生活中的人,时常会有生命好似无限的错觉。

十一放假,在经历姥姥的离开后,我才知道切身体会到真实的生离死别。

10月5日8:14等我到医院时,房间里3个病床,姥姥在中间病床躺着。

姥姥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每呼吸一口都要很用力才行,每一口呼吸都伴随着“啊”,看起来很痛苦,岳母问她难受不难受,她却微微摇摇头。回想10月2日刚下火车,看见了被病魔折磨的姥姥,瘦得皮包骨,已经没有力气睁眼了。她知道自己外孙女回家了,只是匆匆地睁眼又闭上了。她还能听见亲人说话,会用简短的几个字回应。今晚姥姥的眼睛一直睁着。舅妈用手在她眼前拂动几下,眼睛没有回应。

从开始有各种病症,姥姥从未喊过疼,一直到了弥留之际也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姥姥的癌痛不那么疼;还是姥姥一直忍耐疼痛,不愿意让子女孙辈惦记自己。

这最后的时刻,长辈们已经准备好了可能会用到的物品:清洁用的纸巾,一箱矿泉水,热水壶;一床被褥、弥留之际的坐便,脸盆。寿衣和承担遗体的褥单和被子。

没有什么我能做的。媳妇告诉医生,姥姥的指甲也变紫色了。医生过来看看,说是末梢神经循环不太好。随即量了血压,比起下午,高压低压分别各低了10度,下午比上午又各低了10度。看着老人呼吸困难,大家心里明白,可能就在今晚或明早凌晨了。舅妈主张用麻醉剂,希望能减轻痛苦。医生说可能她可能没有疼痛的知觉。岳父主张不用,因为这最后一段路,麻醉剂可能会让姥姥混混睡去。岳母和表弟去买纸尿裤,弟妹出去又回来,说医院的麻醉剂用完没有了。

过了9点,已经大口大口地呼吸的姥姥,开始不再那么用力呼吸。岳父示意该穿寿衣了,大舅去接阴阳先生。我去值班室叫医生。媳妇说姥姥的脉搏没有了,医生说最后的脉搏应该以耳朵前面颧骨侧面的脉搏为准。再看看眼睛,说散瞳在来医院时就已经开始了。岳父看了一下表,说:9:12。家人都开始哭泣。娜娜一直握着姥姥的手哭。这两天我在家里看“临终关怀”相关的文章,不知道有无根据,文中提到人的五感中,最后离开的是听觉。娜娜一直在哭,我说你现在喊姥姥,姥姥还能听得见。

家人都要媳妇离远一些,大家相信逝去之人呼出的最后一口气不好,娜娜依然握着姥姥的手,告诉大家,姥姥脖颈的脉搏还在动呢。岳父告诉媳妇,这只是神经在动。

直到大家给姥姥开始穿寿衣,大家才让媳妇离开姥姥的病床。

将姥姥穿戴好,阴阳先生也到了,将姥姥的遗体和着装又整理了一遍。

表弟和媳妇从进病房里就一直在哭,他们两个都是自打从婴儿起就被姥姥照顾。媳妇说,从她小时候,就觉得姥姥是现在的“老太太”的样子,一直到长大,姥姥的样子都没有变过————是一个不善言谈、不会抱怨,总是在给家人做饭、打扫房间的老太太。

从来都是默默地把事情做了、从来都是她在照顾别人。最后几天,姥姥会时不时说几句“胡话”,说要做饭去,大家问做什么,她答道包饺子去,还说看见两个小姑娘,舅妈问是谁家的,姥姥答道是你家的。姥姥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了,可能此时她的思绪飞过了一生的各个经历时段。那两个小姑娘可能是想起那家亲戚或邻居了吧?弥留之际,仍然想着要照顾家人,给家人包饺子(岳母和大舅都爱吃饺子)。

阴阳先生给姥姥的头和脚垫高,戴了帽子,把铜钱放入姥姥口中,把戒指戴在姥姥左右手的无名指,最后用布把姥姥的遗体盖住时,大家又都哭了。先生简单交代了一下去殡仪馆的流程和时间,两个舅舅留下来守灵,其余人先回去休息,明日还有很多葬礼仪式的事情要做。

我心里一直都有遗憾,如果早知道姥姥走的这么快,真应该常去秦皇岛看看姥姥。姥姥对家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我们在北京买房筹款时,她听说后还给汇了1万元过来。老人只有一点微薄的退休金,孙辈的财务问题她并没有义务去支援。但是姥姥还是默默地做了。

姥姥包的饺子、赚的钱、姥姥的宽容大度、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别人。姥姥虽然不是我的亲姥姥,但我很敬佩她,缅怀她、心里有遗憾没有多孝敬她。

三 感受

从前我只是觉得死亡很可怕,之前还简写了一篇《怕死》。经历了姥姥的去世后,才发觉比起自己将来要死亡,一次一次地送走与我们牵绊至深的亲人明显要更加痛苦。想象着我的父母、媳妇有一天也会离开,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做好面对的心理准备。

如果每一个至亲至爱的人都走了,自己仍旧还在,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凉——自己虽苟活,却已然与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联系了。

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回首过去,总会觉得自己仿佛“唰”地一下,长成如今的样子。可能用不到下一个“唰”的一下子,也不由得你有无准备好,该来的离别仍然会来。在那些场面到来之前,时间不等你,生命有限,多对亲爱之人说我爱你、好好照顾他们。我们能相处的时间,真的没有很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