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川:国语教师应该万能

刘百川:国语教师应该万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百川,192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刘百川从普通的小学教师做到了小学校长,从乡村教育做到了高等教育,并留下了大量以叙事为主的教育论著。《实际的小学国语教学法》《小学各科新教学之实际》《初等教育研究集》《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和《乡村教育实施记》等著述里都有大量篇幅谈及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研究。这些文字没有空头理论,没有鸿篇巨制,只有点点滴滴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记录和工作反思。

刘百川将教师当作一件兴趣盎然的工作去做。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增进教育科学,需要兴趣熏陶、进修实习、研究讨论等活动的支持。他与同仁经常组织教师工作日记展览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并组织成立了中国教育研究社,后期还创办和编辑教育杂志,刊发教师的教育教学心得。

本文仅以他在《实际的小学国语教学法》中所谈的“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为例谈谈他当年对教学法的认识。

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式教育,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行此制。二十世纪20年代后,一些国家曾试行此制,中国的上海、北京、南京、开封等地也进行过实验。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秉承杜威教育理论创设的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刘百川先生觉得传统教授法的最大问题是“汩没儿童的本能”“教师用力多而儿童进步慢”。比较进步的启发式教授法也有不少流弊:比如教员设问取答容易弄巧成拙,浪费时间;儿童学习兴趣被骗发生,不能持久;教员活动太近于游戏,儿童没有努力诚意;儿童和教员相始终,依赖的习惯不能免除等。而设计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恰恰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这些不足。

他在《实际的小学国语教学法》中这样诠释“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活动,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刘先生说,“设计教学法”对儿童至少有这样一些长处:儿童对于作业,能够明了其目的;儿童自身有自发的动机和自己的表现;始终能以实现生活为本位;到处以儿童的兴味志向气质能力等为中心去设施教学;到处以实际生活的形式去知道儿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主张“设计教学法”基于儿童本位和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刘百川则主张教师们至少重视这样几个方面:欣赏、练习、建造、思考。

刘先生认为,欣赏尽管有一些基本的步骤,但欣赏并没有确定的程序,它的意义在使儿童能够感默与享受。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文学作品的意蕴,欣赏汉字书法的美妙,领会诵读讲演的魅力。

而练习的意义旨在“使儿童获得一种知识或技能的习惯”——读书的、认字的、说话的、作文的,以克服以往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所谓建造是要“发挥儿童创作的能力和判断的见识”“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用在文艺表演自由作文方面最相宜”。也就是说,“设计教学法”有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考查事物所以然”的思维品质。而“设计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品质,因为此法会在确定问题、收集资料、推理和验证上引导学生去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辈教育人在介绍国外的教育主张时十分审慎,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一阵风,一刀切。刘先生在介绍“设计教学法”的优点时也指出了它的问题所在——“永久的价值,常受制于目前的目的”“缺乏理论的组织,难得完整的经验”“常会使儿童有畸形的发展”“各科教材不便尽用”“高年级不很适用”“装设设备,多不经济”。刘先生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都有利有弊,关键是看使用者如何兴利除弊。

针对“设计教学法”的不足,刘先生指出可借助“道尔顿制”来弥补。他认为,此制“在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程序教学、个别指导教育等产生过影响。但道尔顿制偏重学习学科知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以及德育,在推行时往往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道尔顿制又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但此法“在五年级开始采用比较适当些,因为年级较高,经验较多,可以渐渐走上完全自学的途径了。”刘先生同时告诉我们,在道尔顿制之下教学国语,还要注意几件事,比如教材问题,儿童的兴趣问题,对儿童的鼓励问题,教师的辅导作用,检查考核的途径与方法等等。

为了说明问题,刘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详实的教学案例——诗歌《黄花岗》。这个案例详细介绍了他用“设计教学法”教授这篇课文的背景和教学过程及教学心得。

刘先生主张“设计教学”需要教者设想、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黄花岗》阅读教学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思想。设计的时候,刘百川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考虑:教师的目的是使儿童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加倍明了为群众牺牲的意义。儿童的目的,在欣赏一首兴奋的诗歌,并练习文字,表演内容,研究问题等等。我们从刘先生设计的教学目的中可以看到,“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这目的、计划、活动基于教师对文本和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

第一节课用了三十分钟,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字词,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并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其实就是着眼于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学生必然能提高参与学习的热诚,实现手脑并用的培养,获得学习经验。整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完全是从孩子的学习实际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意识出发的。

第二课时也只有三十分钟,主要让学生提出疑难,大家讨论。这个过程中,刘先生对不容易讲解的“横遭刑戮”设了很多比喻,才使学生明白。讲解完各种疑难以后,就让一名学生诵读全文,其他学生关注阅读情况。读过以后,大家矫正,再问大家:“有无不懂之处?”然后全体学生通读课文,讲过以后,大家再矫正。并把预习中的词句、问题又提问了一遍,让学生回答。学生再读就比较流畅了。

第三课时,同样用三十分钟解决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的着眼点,除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在于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创造。同时引导学生用动作和表情将自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表演出来。结果,学生读得高兴得不得了。教到这里课文也就差不多了,下面就是布置作业了。可是刘先生接下来又花了三节课。

第四课还是三十分钟,主要是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如何背诵的问题。全级分为三组:一组读一组做表情;一组静听并看,听听读得对不对,看看做得对不对。刘先生还为不能满足学生“平常读诗的腔调不好听,最好把他配成谱子让我们唱”的要求表示了歉意,并在课后的反思中认识到“国语教师,应该万能”。也就是说,作为小学的国语老师,应该是一个全科老师。当年叶圣陶也有这样的认识,只不过他表述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这节课,要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恐怕就是一节“废课”。虽然诗歌教学很有朗读的必要,但真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课上读,大家恐怕是要嗤之以鼻的。

第五课就更有意思了。刘先生居然在学生的建议下,让他们就这首诗来演双簧。在表演前,还与学生就“双簧要注意的地方,又研究了一番”,然后才“一个一个地念,一个一个地表演”,最终选了两人上去表演。这节课又花了三十分钟。这还不算,当要下课的时候,有孩子对刘先生说:“请教我们作诗的方法。”刘先生居然未加思索地说:“下回再讲。”也许有人会说,他这样教考试怎么办?我们教学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了考试而教学,我们的课堂才会这样索然无趣。

第六节课,评价了一下学生表演的双簧,指出了四个缺点,然后围绕上一课提出来关于作诗的要求,就“诗里说些什么话?诗和文有什么不同?怎样学作诗?”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建议学生:“你们要研究这几个问题,把从前读过的诗歌都拿出来看一看,并且和散文比较比较;以后我再告诉你们作诗的方法!”要求学生人人发表意见。于是有的学生说“诗里说的都是快乐的事情”,有的说 “诗里也有说悲伤的事情”,有的说“诗比文短”,有人说“诗比文好读”,有的说“诗很整齐”,有的说“诗有韵”……最后得出了这样的讨论结果:诗歌是表示愉快或悲伤感情的,像《黄花岗》是表示悲伤的感情。诗歌和散文不同,它是有韵的,并且语句很整齐。像《黄花岗》用的是“亢”韵,内中如“番禺城外,白云山旁……青草萋萋,白水茫茫……”等都是很整齐的。要学作诗可以多读诗歌,先要有愉快或悲伤的事情,然后再作诗。作诗要有韵,句字要整齐。上到这里本已经很圆满了,但刘先生还要求学生每个人也试着写一首诗,题目与内容自己定。学生交上来先生改了,选了两首油印发给同学欣赏。

细看这六个课时,我们不难发现,刘先生在使用“设计教学法”的同时,也渗透了当时流行的“道尔顿制”的教学思想,即“废除传统的由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其实更多的还是刘先生历来奉行的“儿童中心”说。短短的一首诗,六节课,没有花架子,没有固定的流程,有的只是对儿童的尊重与鼓励,当然也有指导;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和热闹的场面,有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操练,这操练又不是乏味的练习题,更多地指向孩子的想象力、发表力、行动力和创造力。

刘先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了这样一些感受:“活动的国语教材不宜选到,这课教材系教者自编,不敢相信其合用,结果似无大疵;只要指导预习的方法得当,教起来觉得非常方便;读书教学,在欣赏过程内要特别注意补充想象;国语教师应该万能,我不会唱歌,感觉很不便;教学读书,最好使儿童有远大之目的,学习当格外努力;建造过程不一定要表演剧本,只要做得有兴趣,像双簧四簧等,都可采用;读书可以和说话联络教学;在读书课内,也可以练习作文。”

刘先生的这些感受,在今天看来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只是没有我们倡导的反思那样繁复,但句句说在了点子上:语文教师要是杂家;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学的组织形式不是一概而论的,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预习指导得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想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听说读写合一的。当然还有一个我们当今很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教材的选择问题。

所谓“国语教师应该万能”,从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角度来理解或许就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不足,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扬长避短,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百川:国语教师应该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