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不久我在小木虫科研论坛分享了自己考研两年的心路经历—《考研这场马拉松,你读过什么样的书?》,有个虫友给我留言:
学长,我现在大三,本科出身不好,南方的一个地方院校,专业是图书馆学。现在准备考研进入更好的平台,目标院校是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或者北京师范大学。可是我英语基础差,专业课没认真学,考个一本院校吧,我又不甘心,真的好迷茫。该怎么办啊,你能给点建议吗?
“好的平台当然能更好的提升自己,这当然是对的。考研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难。你可以从现在起,每天记单词,精读英语阅读;专业课找到目标院校指定教材,早些开始,笨鸟先飞。科学院和985院校的专业课都有些难度,早点开始更有把握。”我就这样简单回复了几句,生怕说错了误导别人。
迷茫!
对,近几年在大学这个词貌似很时髦。
大一的时候,不喜欢这个学校,我很迷茫。
大二的时候,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很迷茫。
大三的时候,转专业来不及了,我很迷茫。
大四的时候,找不到满意工作,我很迷茫。
你迷茫,我迷茫,TA也迷茫。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流行的说法: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来告诉你:努力成为牛逼的人不迷茫。
因为他们很早就有了明确目标,然后义无反顾的努力执行。
因为他们把你浪费在迷茫上的时间,拿去全力以赴的拼搏。
说白了,你迷茫,只是你不知道两个字—行动。
2.
昨天中午和一个老乡聊天。
她刚从东北一师范院校毕业,专业是财会类的。大四那年考了研,可惜没进复试,后来签了家乡一公司。刚入职不到半月。
聊天一开始她就说:“我该怎办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这完全是自己当初挖的坑让自己跳下去。现在让我去小学当个老师都可以,我先打算考个教师资格证,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准备?”
“什么工作?”我回复道。
“商品主管,我还想考研呢,这次跨考理工科。”她很快回复。
“理工科,我没听错吧”我略带吃惊的问道。
“是的,但是我不知道靠什么专业,怎么准备,好着急。”她加大了声音。
就这样聊了将近半小时。我记得半小时内她至少说了6次“怎么办?”。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应该枚不胜举。
我不想在老家二线城市工作,想去北上广打拼,可是北上广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能力一般,该怎么选择呢?
我现在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想转金融、互联网,可是我家里没背景,专业知识又是零基础,学的太多,晋升太慢,想着就累,好迷茫。
等等。
其实我很想问问我的老乡:
第一:你是真的不喜欢你的专业和工作,还是不喜欢努力?我们常常把不擅长借口成不喜欢,把挫败感伪装成厌恶感。我们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是不喜欢不好的结果;我们不是不喜欢这个工作,只是我们嫌弃待遇差。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好,就算你确定了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和工作,那为什么不认真思考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喜欢什么行业,然后多了解收集这方面信息,然后开始慢慢努力呢?其实这就是急功近利,只是想到和得到,却没有做到。
说白了,你不是迷茫,你只是浮躁,你只是急于求成,你只是不愿意踏踏实实去努力。
3.
大二时参加过学院组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前期准备的时候,请教一位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教授,清晰地记得他给我说过一句话:教育涵盖了许多方面,但是他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多么清晰的一条真理啊!
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的、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行得通。
我一直相信,机会是靠机会得来的。再好的构想都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但如果确实执行并且继续发展,都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却前功尽弃。所以,成功没有秘诀,要在人生中取得正面结果,有过人的聪明智慧、特别的才艺当然好,没有也无可厚非,只要肯积极行动,你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一个人只有自已依靠自己,TA才不会让自己失望,并能增加自己控制命运的机会。积极行动的人会促使奇迹发生。
前不久读过一篇网络热文—《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做事的速度》。其中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idea 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执行永远是最重要的。
不是吗?多少人都想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健康、变得更富有,然后头脑也想过很多idea,甚至是brilliant idea(好主意),但却不虚心学习,不坚持跑步,不提升自己的价值。
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过于想做的事太多,结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反而想到每件事的步骤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绪所震慑,以致一事无成。不敢走出舒适区,不敢突破圈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你不敢只是你没行动,这就是迷茫的根源。
所以啊,我永远喜欢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积极行动且坚定的、义无反顾努力且感恩的人。
所以啊,你不是迷茫,你只是没勇气向心中的自己出发。
所以啊,很多人输在总是选择哪条容易走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