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一):劳动分工为什么好


1

经济学家们似乎总能看到世界复杂表象之下的真相,这一点从其鼻祖亚当斯密那里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十八世纪的人们普遍认为:越是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分工越细致。这时亚当斯密说:“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制造业需要雇佣的工人必然很少,不同部门的工人往往可以集中在同一个工厂中工作;而那些大型的制造业因为需要雇佣的员工实在太多了,一个工厂根本装不下,所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工厂中。

人们在生活中能看到纺织厂里工人们织布的织布,染色的染色,却看不到一台蒸汽机的不同零件是如何在分散在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的工厂里被分别制造出来的。

2

说到微不足道的制造业,亚当斯密正好就拿一个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制针业为例来说明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

一个制针工人,尽他最大的努力,一天能够独立制造出的针也不会超过20枚。但如果把制造一枚针分成不同的工序,每一道工序由不同的人担任,比一个人负责抽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那时一个制针厂雇佣10个人,一天就能制造出48000枚针,想到于每个人每天能制造4800枚,比原来的20枚翻了整整240倍。

不仅仅是制针业这总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劳动分工的效果在其他行业中也同样显著。尽管并非每个行业都能把工艺细分到制针业这样的程度,也不可能每一道工序都如此简单。但在每一种工艺中,只要能采用劳动分工,效率就能成比例增长。

3

往往越是富裕的国家,劳动分工程度就越高。

但在当时亚当斯密特别指出农业是个例外,因为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容许那么细致的分工。纺织业中负责织布和染色的常常是不同的人,但农业中犁地,耙地,播种和收获的往往是同一个人。

所以在当时,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富国的农业即使比穷国好,但好的也有限。而穷国可以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以低于富国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从而形成自己在农业上相对于富国的优势。

但放在今天来看,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了:旋耕机,收割机,播撒农药的直升机等机械的出现让亚当斯密认为不可能的农业分工成为了现实。因此,富国也终于得以在农业上形成对穷国的碾压,这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

4

说完了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接下来作者就为我们解释了其背后的三点原因。

首先是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通过分工,每一个工人需要从事的劳动被降为某种简单的操作,而一个工人往往一生至于要掌握几个甚至一个简单的操作,这必然使得他们的熟练度大大提升。而熟练度的提升就意味着相同的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越多,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分工能够减少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所丧失的时间:试想一个农村的铁匠,他刚打完一把菜刀,就发现改给猪喂饲料了,于是他走到猪圈喂猪;喂完猪之后他又走回工作台打铁,一把菜刀还没打完孩子又跑来和他说田里的水快灌满了,于是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去田里关水......如此往复几次,光是路上浪费的时间就已经不少,更何况还有从一种工作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需要的时间。而通过分工,一个工人不仅不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地点间跑来跑去,更加省下了切换工作状态的时间,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分工能够促进机器的发明。试想,在分工之前,一项工作往往由许多个步骤组成,想要发明出一台能够同时做好每一个步骤的机器无疑是很困难的。但在分工之后,一项工作被拆分成许多个简单的操作,这时再针对每一个简单的操作分别发明出机器就变得容易多了。而《我爱发明》节目告诉我们,机器的效率总是比人高的。

5

最后,作者谈到了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在一个治理得很好得社会,分工让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这也就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富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殷实。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分工所带来的效用无疑更大:看看我们手中的铅笔吧,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独立制造出一支铅笔,甚至大多数人连制作铅笔所需要的材料都不知道。每一支铅笔,都是通过成千上万人的手才来到我们手边的:有种树的人,运输的人,制造油漆的人,刷漆的人......

一支小小的铅笔尚且如此,如果没有分工,我们此刻手里的电脑,手机,甚至耳机都将成为只有上帝才能使用的神物了。

《国富论》(一):劳动分工为什么好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富论》(一):劳动分工为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