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东西越多越懂得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也并不是只有对错之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以更包容的心看待世界。
分享几个观点,望我们都能运用“多元思维模型”学习思考
1长城有用吗。
很多人知道,长城不是一个文化建筑,而是一个军事设施,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但一般印象中,在军事这一方面,历史上长城好像没起到多大作用,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还是后来的满清,他们该来还是来。
很多历史学家也这么说,比如美国有一位历史学家沃尔德隆,在《长城:从历史到神话》中就说,历史上长城的文化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日本也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杉山正明,他也说,在历史中,长城几乎没有发挥过实际功效。
对此苏力先生的《大国宪制》,书中对长城功能的分析有不同的见解
在一般印象里,理解长城,就是一堵墙,功能就是不让北方游牧骑兵进来,而自己也不出去。“长城”它不是“长墙”,它是一整套防御体系。
除了挡住敌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长城上有很多烽火台,一发现敌军,立马点燃烽火,放出滚滚狼烟。这可是在电报出现之前,速度最快的军事预警方式。
除了预警,还能确保援军可以及时赶到。
选址修建长城的地方肯定要依托天险,尽量挑不好走道的地方建。目的是增加,游牧骑兵抵达和翻越的困难。而中原军队不需要翻越这些地方,因为长城本身就像一个高速公路,有运兵作用。
长城不仅高,而且宽,甭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在长城上运兵速度肯定快过游牧民族。
一旦边地住军收到烽火台预警,最快的进兵路线就是,抵达离他最近的长城,然后一路在长城上跟踪烽火台。
阻拦、防御是长城最基础的功能,再加上高效预警和运兵方式,这些就已经让长城成为非常实用的防御体系了。为啥说他实用,因为很节省成本。
我们总说,“万里长城万里长”不可能处处布防,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原本就用不着处处布防,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长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
除了防御,在进攻方面,长城也有很大的作用。
长城一旦建起来,在军事上,中原对抗草原的军事前线,就固定下来了,我要打匈奴,不用从洛阳、长安,或者其他地方出发,可以直接把长城作为军事依托。主动进攻的时候,我可以把军队集结到长城,然后从长城出发,我只管向前就行了,因为长城是我的后方。
这样一来的实际效果,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长城附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都得离长城远远的,至少要上百公里才行。
一件事情毫无价值,有时候,只是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没有在实际情境中推演过它的价值。有人经常会轻率地评价一件事。比如谁就是坏,谁就是蠢之类的。
不管我们多聪明,这个世界总有我们看不到的角度。
不管我们自以为多正确,评价他人的时候都必须小心谨慎。
2工具的意义
过去,我们往往以为,工具就是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弓箭就是对人手的延伸,让我们可以够的着远处的猎物。汽车就是人脚的延伸,让我们可以跑得更快。
有的工具是对人现有力量的强化、延伸,最受欢迎。而有的工具呢?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力量,但是它能给人观察世界增添一个维度。你说那种工具更有用?就比如说,你是一个马上就要上阵打仗的将军,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是给你增添一千人的兵力,第二是有间谍告诉你昨天晚上敌方的将军在帐篷里说了什么,你会选择要哪个?当然是第二个更有用。它并不明显增强力量,但是它让了你多了一个感知战场的维度。
比如移动通信的速度一直在提升,当时从3G提升到4G的时候,也是很多人说,手机可以看电影了等等。但是回顾过去这几年,真正的价值是在这儿吗?不是。4G真正成就的东西是移动支付。只有这么快的传输速度,才会掀起微信抢红包的热情,才会更方便用移动支付买东西。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大爆发,对中国商业的推动,比手机看电影这事那就重要得太多太多了。
现在大家讨论得很热的区块链技术也是一个例子。已经成熟的区块链应用,就是比特币,还有其他这币那币。结果就是各种投机者扎堆。冷静的旁观者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区块链技术不靠谱,除了让投机者得逞,没有什么现实的用处。
但是,我既不会参与区块链的投机,也绝对不敢小看区块链的未来。为啥?因为从今天我们讲的任何工具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在已经看到的维度上,它可能作用不大,甚至是乱象丛生,但是,它总会绕到你身后,在一个现在还不知道的地方,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洞开一个巨大的机会。
3为什么要有“历史感”
《历史的教训》王烁老师在这本书里读出了关于历史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我们觉得,历史是有规律的,那些治乱兴亡的背后,都可以总结出原因,然后就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古代社会的变化较缓慢,一代人经验当然可以分享给下一代使用。但是,如果从比较大的尺度来看,所谓“鉴往知来”确实不太成立。
比如,现在历史学界研究就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和气候变化中的小冰期有关的,和南美洲银矿枯竭,导致的通货紧缩也是有关的,历史展开的过程往往是出其不意的。
王烁老师曾经问过耶鲁历史学教授斯莱德:你们历史学家如此熟知历史,能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斯莱德说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
他说:“我们熟知历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无法直视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过,知道这些只能使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不能使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未来没有什么会必然发生,因为不知道哪只蝴蝶会怎样扇动翅膀。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么不够了解历史,要么遗忘了历史,于是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力。”
读历史不是为了知道未来,而是为了理解现实,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
什么是历史感?就是回到历史上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当时处境里去,重新理解那些活过、挣扎过、死掉的人们在当时所面临的约束下所取得的成就。只有这样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现代文明。
培养历史感的重要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我们怎么理解一个事物呢?比如,我眼前的这部电脑。要理解它,并不只是要知道它本身。我们对它内部的元器件、运算机理、软件算法等等了解并不足够多。只是会用而已。
而我们敢说自己了解这部电脑是为啥?因为我们了解它和世界的关系。知道它是苹果公司出品的,我知道它里面存储了什么文件。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文件。我们带它去过什么地方。通过它能干什么。等等。
其实,理解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光知道它本身的样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它和世界的联系。但是,只关注它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也是不够的,我还要知道它和不同时间点上的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就像我们为什么要买这台苹果电脑。因为我知道苹果公司的历史,因为我喜欢乔布斯等等。你看,历史不是过去了的人和事实,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历史是深度嵌入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的。这就是历史感的作用。
人类为什么会有文明和财富?因为协作。为什么能协作?因为有信任和共识。共识怎么达成?是历史达成的,是在时光中凝聚出来的。
我们所有的有效行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对现实的了解。可是现实实在是太复杂了。你不可能用一个角度的理论就能洞察这个世界。
比如,你要了解人性,知道人性的那些部分是千变万化的,那些部分又是千古不变的。但是了解人性就够了吗?不行。因为人性是在互动中展开的。所以,多少你还得懂一点博弈论。你不用成为博弈论专家,但是至少你得明白,你的一个行为会触发其他人的应对行为,你的一个意图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意图。
到这里,你又需要熟悉进化论,适者生存,协同进化,这些概念会帮助你摆脱对于力量本身的崇拜,而找到真正的生存策略。在人群中生活,你还需要懂一点政治学,知道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你需要知道一点历史,知道什么在凝聚人的共识,这些共识的演进方向是怎么在影响现实和未来。你需要懂一点神经科学,这样才分得清楚,我们脑子里的那些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你还得懂一点哲学,那些终极的大问题,历史上的聪明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思考过,你不用再费一番力气。
学习的目的,不是输入更多的知识了,而是了解世界的更多侧面。有一个词,叫“多元思维模型”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