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文招亲专题投稿
接龙客栈第二期活动
比文招亲《星言夙驾,说于桑田》目录
上一篇:【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四)by 笺公子
组内成员:米可拉小姐、拓桑、笺公子、见闻不是百晓生
山外零星三两点。
月如钩。
苍茫山下,不归林边。
言夙倚在马鞍上,静静地,盯着手中的珠钗出神。
不远处的红枫树梢,千寻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摇头又晃脑,如泣又如诉。
言夙知道,它,在邀功。
千寻,千寻,千里几寻,一瞬有信。
世人只知百问有千寻,却不知这千寻啊,好食人血。
天生万物皆有灵,若要所得,必有所失。
只是前任斋主的叮嘱还在耳畔,这厢违逆,却不知是祸是福。
“千寻噬主,切忌滥用!”
言重而词厉,说是啊,性命攸关。
思及此,言夙轻轻摇了摇头。
谁又不是,性命攸关?
一挥手,又是一滴精血抛向空中。
那一日千寻归来,带回一支珠钗。言夙只看了一眼,便知是那人贴身之物。
即是贴身,又怎会轻易丢失?怕是啊,出了大事。
未及深思,言夙便追了出来。
寻寻觅觅追了三日有余,却在这不归林边断了踪迹。
世人皆知,四海八荒常分三界,却不知这三界之内,尚有二禁。
一是焚炎谷,二么,便是这不归林。
传说不归林成形于千年之前,出世之际,天地变色,万物惊慌,花虫鸟兽皆慌乱而逃。
诸天神佛中有好事者,欲一探究竟,不曾想,进去之后却再无声息。此后又有无数神魔鬼怪竟相进入其中,只是,未曾有一人生还。
不归啊不归,这不归林啊,是条不归路。
夜,微凉。
凄冷的月光下,不归林里寂静无声。无鸟叫,亦无兽语,已是深秋时分,却是连风声都没有。
言夙盯着林边的界碑看了好久,眼眸中清光流转,似思量,又似出神。
身后的丛林里传来些许声响,窸窸窣窣的,听起来像是脚步声。
言夙回身望了望,轻一挥手,一只纸鹤从袖中窜出,于空中幻化成一只巨兽,窜入丛林中,不消片刻,便擒回一道人影。
那人影瘦削如材,面白肌瘦,身着一身青衣,手里抓着一把精致的短刀,刀柄上脉络清晰,镌刻着一个“板”字。
“别,别杀我。我爹是大官,有钱,有很多钱。”
言夙看着来人,眉头微皱。
“你,就是阿板?”
惊恐,从阿板眼神中漫出,带着满满的戒备,小心又翼翼。
“你,你怎么知道?”
言夙笑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只是这胖达也算是一方霸主,其子怎地这般模样?
“拓桑呢?”
阿板抬头看了言夙一眼,又立马低了下去。
“你是谁?”
“拓桑呢?”
言夙又问了一遍,不急不缓的语气,暗藏着,无尽的威严。
“她……我……我不知道。数日前,我们路过不归林,还未走出多远,便觉一阵天旋地转,双双掉入洞中。那个时候,就不见了她的踪影。”
有风从林外拂了来,轻飘飘地,带落了几片残叶。
言夙轻伸手,接了那残叶来,托在手心,细细地看。
夜深露重,叶尖残留着些许露珠,晶莹剔透的,映照出阿板惊慌的脸。
“你说,你们掉入了洞中。那洞又在哪里?”
阿板缩了缩身子,伸出手,指向了不归林的界碑。
“就在那,那个界碑旁。”
“带我去!”
“不,我……我不去,那里有妖怪,会吃人。”
阿板从地上蹦了起来,慌乱间四处乱窜,不消片刻就消失在丛林之中。
言夙看着他奔逃的背影,也不去追,径直朝界碑走去。
百问斋,解百问。
订金已经收了,这人,必定得寻了来。总不能啊,砸了自己的招牌。
更何况,要寻的人儿,是旧识。
界碑旁果有一洞口,阴深深的,冒着些许寒气。
言夙附身朝里望了望,黑乎乎,不见底。
正待起身时,身后被人推了一把,未及站定,便从洞口跌了下去。
回首间,只见一袭青衣一晃而过。
千寻鸟从袖中飞出,擒住言夙的衣袖,欲往上升。
言夙却挥了挥手,将千寻收入袖中,不慌亦不忙。
既来之,则,安之。
洞里有乾坤。
脚下,是枯枝干禾作榻,头顶,是漫天磷火闪耀。
绿光明灭处有一物,似鸟非鸟,似人非人。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血红的羽翼上磷光闪闪,怪异的头颅上红芒阵阵。
言夙看着眼前的怪鸟,笑了笑。
这是,又遇上了旧识。
“姑获,你可曾记得我?”
昔日有人百金寻子,言夙花了半日,便在城东的蝙蝠洞里寻了来,而守洞之物便是这姑获鸟。
自那以后,便不见了姑获的踪影,不曾想她竟躲在此处,还修了这么大一洞府。
“言夙,怎么又是你?”
声音颤颤巍巍的,带着无尽的恐惧和怨念。
言夙不语,只盯着她看。
有水声从山洞深处传来,滴答,滴答,声音轻且脆,不急,亦不缓。
姑获有些慌了,匆匆忙化为人形,附身跪倒在地。
千寻从袖中探出头来,小小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目光回转,飘落在姑获身上时,层叠的白羽忽而炸起。
言夙看着袖中炸羽而立的千寻鸟,眸色渐暖,轻伸手,便去抚它身上的羽。
千寻噬主,亦护主。这飞禽走兽,有时竟比人啊,要知恩情。
“姑获,你可曾见过此女?”
一纸画卷在眼前展开。画中佳人独立,轻轻浅浅的,挂着满面的笑意。
姑获只看了一眼,便点了点头。
“见过。”
“在哪?”
“半个月前,被一男子救走,朝不归林里去了。”
半个月前么?
言夙看了看眼前的姑获,唇角忽绽笑。
这事啊,越发的有趣了。
下一篇:【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六)by 拓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