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6 人不可忽视自己的“动物精神”

〔2017〕006 人不可忽视自己的“动物精神”_第1张图片
《动物精神》(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人被誉为“万物之灵”,漫长的进化链条让人进入食物链的最高端,成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这种超级地位的获得,后续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说好的,有说歹的。今日谈谈“人”是否有“动物精神”,无非答案两种:有或没有。如果有,那么动物精神是多点,还是少点,或许根本微乎其微。笔者不做自我观点表述,仅从《动物精神》这本书出发,简要地谈谈书中观点,希望对大家有借鉴和启发。

本书由2001年、2013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合著。书中的“动物精神”指代人类在做经济决策时的非理性因素。相对应的是,经典的宏观经济学认为人在做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市场人。作者认为:人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角,而人性中饱含着“动物精神”,并非大多数人自以为是的“理性”,“动物精神”才是人们最终去行动的真实动机。

书中免不了要有“摆事实讲道理”的环节。

“动物精神”可以让人充满感性,有信心时能促进发展,无信心时则推动恶化。最著名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机,大多数人认为是华尔街精英搞的鬼。确实如此,但是华尔街这帮人每天都在做建立数学模型、预估发生概率等事,每个7年左右就有小的震荡周期,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就2008年出了事?再追究起来,我们便能发现在2008年前已经发生美国实体经济衰退,人们的信心受到影响乃至连锁崩溃,最终引发2008金融危机。

信心包含着众多的感性因素。人们生活中只能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去做出理性预测,并据此实施理性决策和举措,但是谁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概率和预期,支撑他们做出所有决定的恰恰就是信心。这也解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印度、美国很快就走出危机雾霾,而希腊、巴西等国深陷泥潭。因为中印有民族复兴的信心、美国有荣耀的美国梦,一旦国内出现丁点增长的迹象,经济增长的信心就会整合重塑,新繁荣就会被激发。

有信心意味着有“好故事”,无信心则代表“坏故事”。多数人的大脑很难对细致严密的逻辑推理做出精准的分析,但是生动具象的故事总是会吸引人。很少有人能理性看待经济生活的起起伏伏,我们观察经济生活的角度永远是狭隘并且戏剧化的。“人生如戏”,人人都有一种参演者的意识,只不过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有人是群众演员,但是总有个位置属于你。

由此,人生就有了两种反应模式:喜剧模式和悲剧模式。喜剧模式是从0到1,再到N。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以弱胜强的过程,最终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成就,这就很有点像最近电视热播剧《大秦帝国》所演绎的秦国一统六国的辉煌局面。而悲剧模式则完全相反,是从N到1,再到0的逆向过程,那是见证曾经的繁花似锦到衰败的过程,想想“花无百日红”的寂寞便可。所谓经济萧条,就在于人们深迷于悲剧中不可自拔。

除了阐释信心之外,文中还举了另外几个问题来进行说明,笔者用自己的理解简略讲一下。

比如公平问题,普通商品比如杨梅在岭南的价格和新疆的价格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同菜不同命”;而像人力资本这个特殊的商品,往往就带上感性的色彩,不仅仅要考虑“被消费”,更要考虑“公平”。为维持公平,公司内部不得不付给一般员工更高的薪水,免得因福利差异产生冲突,以满足公平的需求,进而牺牲员工就业数量换取员工忠诚。又是因为“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很多人即使失业了,也不掉价、不降架,拒绝就业看不上的单位。所以,即使在繁荣的经济状况下,还是有可观的失业人口数量存在。

比如“货币幻觉”问题,这个概念由美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指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通俗的来讲,“货币幻觉”让人不能分辨投资泡沫和产业繁荣的区别。房地产市场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美国底特律房产的崩溃是投资的泡沫,而中国因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房价上涨更多的表现为产业繁荣,这很能让人深刻理解这个问题。房地产市场很复杂,今后的走向还需拭目以待。但是,无论如何商品都逃不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很多看似烈火烹油的繁荣都是暂时的,很多时候所谓的“永久繁荣”只是商人们兜售给消费者的“货币幻觉”。

人不可忽视自己的“动物精神”,也许就是《动物精神》一书要警醒我们的善意忠告。人性不可能脱离动物性而存在,至少目前如此,要承认人性中因感性导致的不确定性。为人做事,要把人性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参考点,要重视跨界的知识整合能力,尝试用多角度、多维度、多领域的眼光去洞察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06 人不可忽视自己的“动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