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2羊爸爸服务号
4月11日晚9点半 ,大家期盼已久的中级班文字授课终于开始了!!!!!
第一节杨爸老师先带领大家回顾复习初级班学习的核心内容。 关于阴阳 ,表里,虚实,寒热,三焦等的基本概念。为后期授课打好基础。
以下是摘录一部分授课内容供大家一起学习
学习方法、学习目标
学佛有次第、学医也有次第,不管中医有多么博大精深,个人不赞成你埋首苦学十年二十年,然后才能出手看病。个人比较推荐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能有成果,这样可以推动你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
初级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六刚辨证思路,并基于这个思路用一些常用中成药来解决小儿的常见问题。
中级班课程的目的深入六刚思维,引入五证精准辨证,掌握一些常用经方及其原理,并可以用于处理一些大人问题。因为这个学习,对六刚病机、以及中成药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医学体系
中医的医学体系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为医经,二为经方。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两段出自《汉书·艺文志》。医经派以外治为主,处理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等;经方派以内治为主,主要就是吃药。中医处理方案所谓“一碗汤,一根针,一柱灸”第一个是一般指的经方派,后二者一般指的医经派。
医经派的经典如《黄帝内经》。医经派治病是基于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五脏六腑、及其经络体系(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来治病。由于经络把人体内外上下都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即使是体内脏腑的问题,也可在体表针灸来解决。
经方派的经典如《伤寒论》。经方派用草药的性:温热寒凉,味:酸苦甘辛咸,来对治疾病的表里寒热。 自古以来,多认为医经是经方的基础,所以都尝试以医经思路来解释经方派,比如认为经方的六纲,就是经络的六经,等等。其实,由于经络脏腑相通,任何一个病都可能导致多个脏腑、多条经络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或随时间不同而不同。
所以经方派说的某个病症,都可能涉及到多个脏腑、多个经络;而用药治病,每个药可能入多个脏腑、多条经络,确实最终都是通过脏腑经络起作用。但这样的话,经方与医经就可能是一种网状的复杂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方是在另一个层次思考问题,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规律体系,可以不需要与医经做联系。
一门深入
经方的基础是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论,原文太过简洁,以至于后世有相当相当多的人物和流派为它写注解,即有非常非常多的解释体系。刘志杰创始的汉传中医是其中一个解释体系,综合了胡希恕等前人的许多工作。
个人建议对于初学者宜一门深入,掌握其理论并深入实践,在建立起自己的中医思维体系后再去扩展学习其它流派的内容。
刘志杰的书《《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第2版)》是必看书,可以在京东等网上书店购买。其它还有三本《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刘志杰师徒经 方医案集》只有在淘宝搜 刘志杰,正版不容易买到,好像有影印版。
另外胡希恕的书也可以看。其他人解释伤寒的建议都先不看。当然如果你愿意背诵原文,不看解释的我们也支持。
汉传中医对伤寒的解释体系不关联脏腑、不关联经络,所以再次强调请各位学习时务必关注这点,切换到这个思维体系中,不去想脏腑和经络。当然我们不需要去认为别人解释得就不对。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这么解释,然后这么用,理论指导实践,临床就是有效果,实践能检验理论即可。
渡船
渡过一条河可以靠船,一旦你渡过了,你就可以不用去记挂那条船了。我的课程就是一条渡船,只能帮你渡过学习的一条河。在座的每一位都可能有缘分遇到自己的更多老师,来帮你渡过各种各样的河流。
人生是一趟修行,学习也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彼岸。
中医思维
中医是在宏观、抽象的层次思考问题。比如说受寒,寒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着环境的温度低或温度降低导致的人体生理变化,如果超过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能力范围,就会出现病理状况,体表会有许多细胞组织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更多的生理功能,然后人体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比如开始调集更多的气血往体表来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为发烧等症状。受寒这个抽象概念的背后代表着多个器官(比如鼻腔、肺部)许多组织的生理现象,但通常我们都可以不管这些具体的生理现象。
只要找证据确定为受寒后,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帮助人体调集更多气血往体表处理受寒导致的影响。这里面也会涉及到许多的生理过程,我们一般也不用关心。只要确定可以发汗,那找任何一个发汗的方法,比如吃药、泡脚、艾灸、针灸等等就都能解决受寒的问题。
中医用药也是这样的,用麻黄桂枝生姜等发汗,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生理过程,我们没法说是中药中的什么化学成分起作用,总之在特定的场景下、中药材的特定配伍能发汗就行。很多东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也是几千年人体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搞懂基本道理后直接用即可。
分类法
分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为了把握纷繁复杂的现象,我们进行归类总结,分类法是一种归纳法。比如水果是一种分类,但是并不存在水果这个东西。
在不同的场景下,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同一个东西可以归类到不同类别下。下一次课我们开始讲中医概念,我们会发现,基本上所有的中医概念都是从分类这个思维出发的。
阴阳是分类,并不存在阴和阳这两种东西。六纲也是分类。当然,很多时候,归到同一类的,会有相同的性质或规律。
我们老师讲到“一切法即一切法”,意思是所有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分类法,就是一分为二,切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