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5)

5.房琯之四:绝响

这时候,张镐又走向了前台。他利用自己深厚的人脉,利用各种利害关系,不停地劝说颜真卿,不停地劝谏唐肃宗,最终将一场几乎将杜甫推向断头台的危机消弥于无形,保住了唐诗的另一座高峰。

758年(乾元元年)5月,因房管案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

杜甫走了,从此远离帝国的政治中心,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涯。

大唐的江山依旧,虽然此时仍然干戈不息,遍地狼烟;长安的宫阙依旧,虽然几经战火,满目疮痍。长安笼罩在如血的残阳之下,高大的城楼在大街上留下浓重的暗影,衬托着杜甫瘦削落寞的身影,直到他消失在遥远的尽头……仿佛一片落叶,随风而逝,不留下任何痕迹。

杜甫人走了,但他的名字却镌刻在长安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酒肆,甚至每一块砖头上。他去的越远,名字却越闪亮,照亮了大唐的历史,照亮了千百年来的时空……

759年,杜甫回河南探视旧居。弃官,赴秦州,至同谷,辗转入蜀。

是年春,回河南陆浑庄旧居。2月,回华州,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初夏,到华州,见饥馑遍地,毅然辞官。

我们一定要注意下面的两个时间:

760年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成草堂.

760年八月,房琯改汉州刺史。

也就是说,杜甫历尽磨难,千辛万苦流落到成都的时候,房琯差不多三四个月之后就到达汉州任刺史。

汉州距离成都仅仅百十华里。

这个时期,杜甫生活异常艰辛,为修建草堂,更是左右求告,左支右绌,百般熬煎。

杜甫在浣花溪畔选定的地址,虽然江水环绕,林木繁茂,但杂草丛生,荆莽遍地。杜甫领着杨氏和三个儿女在这里砍伐荆棘,开辟宅地。

杜甫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表弟送来了几两银子。

杜甫诗歌中提到的退职县令“崔明府”送来了一些树苗。

但始终不见房琯的影子。

他不知道杜甫的消息?

杜甫不是大人物,那个时代甚至还说不上是名人,他离开长安,曾经跑到大西北,又如何从大西北辗转流落大西南,在那个资讯落后的年代,房琯很有可能不知道杜甫的下落。

杜甫不知道他的消息?我无法做出猜想。

一百里的距离,不是世上最长的距离。世上最长的距离,是我就在你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附带再说一句,759年,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

我们只看到过高适写给杜甫的诗,没看到杜甫最需要的银子。

一年之后,杜甫声明中的大贵人姗姗到来。

他就是严武。乾元二年(761)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

严武究竟在杜甫的生命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以后再做讨论。我们只做一种推测:杜甫透过严武了解到了房琯的近况。

但又过了一年多,杜甫才踏上拜访房琯的路程。

这十分不符合杜甫的性格,也不符合杜甫对房琯的期许。在杜甫心中,房琯是神,是明灯,是旗帜,他对此人充满敬仰。他怎么可能会如此延宕?

唯一的解释是:因为严武。

在汉州,房琯的幼子房乘因为目盲找不到媳妇,房琯花了一大笔钱,给房乘买了个媳妇,此事招致很多非议。作为四川的最高军政长官,严武不可能没有看法。是不是因为此事对房琯产生恶念,严武才会阻止杜甫接触房琯?笔者以前看到过类似的说法,但已经查不到处处了。

直到763年(宝应二年),杜甫赶往汉州。但房琯接到朝廷诏书,要回长安任刑部尚

书。杜甫扑了个空。他继续追赶,一路赶到阆州。

在阆州的一处道观,他追上了房琯。

房琯正躺在灵柩里。

他已经死了。

房琯死后,有一个传说:开元年间,房琯任卢氏县令。遇见了一个僧人,僧人告诉他:“你死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吃鱼汤。死了以后,应该用梓木为棺材。然而不能死在你的家里,也不死在你的府衙里;还不死在寺院佛堂中,不死在亲友的家里。”以后房琯途径阆州,忽然卧病,阆州刺史作了鱼汤,邀请房管到郡斋赴宴,房琯也很愉快地去了。吃完回来,突然死了。州主下令在紫极宫作了棺材,棺材是用梓木作的。

杜甫抚摸着房琯的棺材,是百感交集欲哭无泪,还是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谁知道呢!

杜甫《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有这么几句:天柱既折,安仰翊戴?地维则绝,安放夹载?

杜甫认为,房琯的死是帝国王朝擎天之柱的倒塌,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他甚至觉得,离开了房琯,这个世界已经毫无留恋之处。

房琯听不到杜甫的呐喊,也感受不到杜甫的绝望。一个让杜甫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并为之不惜抛颅洒血的人,静静地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留下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没能让杜甫见上最后一面,杜甫情何以堪?

房琯死了,不管是真还是假,不管房琯是不是像《让子弹飞》里面的台词:“我喜欢被动”,但所谓“伟大友谊”毕竟终成绝响。

这正是三十年来一场梦,枉费点点含血情。

长安路险有铁骨,陆浑山高寄雅兴。

汉州咫尺犹万里,阆城棺近隔来生。

不尽长江滚滚去,一山一水尽房公。

附带再说几句:760至770这十年,是唐代诗歌黑色的十年,是令人窒息的十年。

761年,王维死。

762年,李白死。

763年,房琯死。

765年,高适死。严武死。

770年,杜甫死于湘江,岑参死于成都。

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短短的十年,接连消失在大唐的视野里,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