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书笔记

读书目的:

本人技术出身,转行做产品不久,近期想看一些关于思维的书籍,于是,这周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思维导图使用手册”,希望通过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用大脑思维,掌握方法,从而在平日工作中能提高工作效率。

引:

行业习惯的毛病,在看这本书前,先进行以下分析。

产品定位:一本有关使用大脑的说明书。

问题需求:满足职场新人提高脑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需求。

目标用户:1. 工作中需要经常思考,分析事务的脑力劳动者。2. 想提高读书、学习效率的人。3.想提高记忆力的人。

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通过一本简洁短小的(100多页)教程书籍,短时间学会一种提高记忆力。核心竞争力是简洁精炼、内容非常垂直单一,作者牛逼,口碑推荐。

介绍本书

人的大脑潜力无穷,实际中却得不到正确地使用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你天资聪颖、力量强大、身心专注,因为你没有应用正确地思维来思考问题,势必会莫名地不知如何发挥大脑巨大的能量。

本书以认识大脑、驾驭大脑、运用思维工具三个模块,分别进行描述。

一、认识大脑

1.大脑潜力很大。案例很多,不赘述,什么某某差生,掌握思维方法后一月之内赶超全校第一等等,什么屌丝逆袭走上人生巅峰等等。

2.大脑结构。大脑结构非常奇妙,不赘述,简单说,1)大脑主要分左右半球,外部均有大脑皮层,分工不同,但中间伴有2.5亿神经纤维保证其紧密交流合作。2)突触链接,一件事情做一遍,会刺激脑细胞产生一条思维路径,做久了,形成突触链接,相当于一条小路走久了就平坦大道。

3.感知模型。这玩意不赘述。

其他不赘述,对大脑的认识简单带过。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认识大脑

二、驾驭大脑

记忆力不与年龄、信息难易有关系。主要是没有停顿下来去思考,以及学会的方法不得当。记忆力和回忆不是一回事,记忆力是讲信息存储在大脑,而回忆是从大脑中提取信息。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记性不好,其实不是记忆力不足,而是不会从大脑提取信息。

当我们在学习某一样东西的时候,大脑如果得不到短暂的休息,之前学到的就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模糊。短暂的休息很重要。在集中学习某东西时,最好不要连续集中精力,而要中间短暂休息几次大脑。

学习后的回忆是如何变化的呢,如图: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复习的技巧和理论:通过多次复习,将知识变成长期记忆。例如,学习1小时之后的10分钟后复习5分钟,第二天复习2~4分钟。一周后复习一次,一月后再复习一次,经过这最后一次复习,知识将变为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长期记忆=5次复习。

每次复习和回忆之时,不仅是重新回顾知识,而且在增加你的知识。想象力对于长期记忆很重要,复习越多,越能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越能激发创造力。学得越多,记得就越多。记得越多,学的就越多。

记忆术

1.感觉/器官: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对回忆的事物感知的越多,越容易记起。一切信息都是通过感觉传递给大脑的,大脑会对该事物触发感觉神经从而回忆起来。

2.运动:记忆的图像运动起来,产生立体感。如果加入节奏,并且节奏越多,图像就变得越突出,大脑就越会记起。运动是刺激大脑的又一个源头。

3.联想: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把事物与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会被大脑存放在一个地方,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就会回忆起相关的事物。

4.性: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都有很好地记忆。一定要加以利用!

5.幽默:把事物想象的越有趣、越荒诞、越愚蠢、越超现实,就越容易被记住。

6.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容全世界、促成进步、孕育革新。”

7.编号:数字编号对于记忆有很大影响力,因为编号可以使思想有序化,使记忆变得更具体。

8.符号:符号是将一系列事物浓缩成一个小小标示,比如app中的菜单图标、功能按钮等。例如停车标志、思想灯泡。

9.另外还有颜色、顺序、积极(大脑喜欢记住开心的忘记不开心的)、夸张等。

想象+联想——>记忆。

很明显,记忆是利用想象和联想把过去的事情存储在大脑内恰当的地方,并且在现在重视过去的事情;而创新则是利用想象和联想把现在的思想植入未来,并且在未来的某一时间重视现在的思想。

关于创新

伟大的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说,要想有真正的创造力,你必须:培养你的感觉;学习科学的艺术;学习艺术的科学;认识到万事万物之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联系。然后,你需要专注于把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植入你的思考、学习、记忆方法中。

不要被扼杀一切思想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所限制,扼杀了创新的能力,寻求新的视角的时候创新才会出现。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驾驭大脑

三、运用思维工具,培养杰出头脑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看一本厚厚的书时,从第一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辛辛苦苦一直读到最后看完,合上书本,长叹一口气“丫的终于读完了,哈哈又完成了一次读书”,但是让你回忆这本书里到底讲了什么,主要分哪几部分讲的?你发现自己早TM忘了看过什么了。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时从书本第一章一直学,学到最后一章结束,要考试了,结果发现TM这一学期学的东西早已经忘得零零散散,又得从头第一章开始复习,复习到最后一章,又忘了前面的内容?

当你们记录会议/课堂笔记时,有没有过记录了密密麻麻一大堆的文字,但回过头来看笔记,耗费了80%的精力是寻找记录的重点上了。只有20%是真正的在去复习真正有用的东西上?

重构笔记

记忆性关键字:人们记忆的主体是某些关键概念特征的组合。它并不是人们常认为的是一种逐字逐句再现的过程。比如我讲述一件事情,是通过把人物、时间、地点、时间组合起来,再增添一些描述性细节。

我们往往太习惯“说出”和“记录”完整语句,而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直线记忆的,是多维度的。因此,那些笔记中,90%以上的词语是对记忆无益的。重读无意义的词语浪费的时间占90%。记忆性关键词被分离,相互间联系被打断,记忆性关键词中间被插入无意义词语,阻碍理解要点等等。

这第三部分,学习到的东西最实用。实际应用例子如下。

1.读书。读书先看书本简洁、书背、引导、目录等概要性信息,得出本书的主题,再分析本书主要分哪几部分,每部分又细分为几个论点。将其结构化为思维导图,这样,脑海中就出现一本书的大概框架,这时候,基本上不用看书中细节就大体知道讲什么了。然后,要知道自己读这本书想要获得什么(期望),这本书的目标。在读书过程中,不必一字一句的读,先看小标题,特殊字体引语,有难以理解的细节处可暂时略过,以后回头再来仔细揣摩。

2.听FM。听的时候很容易思维很容易被主播带跑。明确主题,利用大脑,在主播讲的过程中,根据语义分析有几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又有哪些小主题。比如“漫谈蚂蚁生活“,主题蚂蚁生活,分3部分内容--蚂蚁种类、各种类的生活习性特点、蚂蚁与人类之间关系,每部分又从不同角度论述。也可应用于开会、讲座等。

3.学习。比如纯粹数学,就将纯粹数学划分为三角学、微积分、代数、几何,三角学又分为恒等式、角、面积等。公式又分为正弦余弦。做一个周期计划,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学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脉络清晰,框架关系紧密,每学一样东西都能与之前学过的东西相关联起来。

打字太累了,就先总结到这里吧。

PS:总结的有些粗糙,望见谅!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