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定位问题如此重要?
- 可以明确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bug”。很多时候,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原因,结果发现这根本不是bug。原因明确,误报就会降低。
- 多个系统交互,可以明确指出是哪个系统的缺陷,防止“踢皮球”,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 增强开发对测试的信任度,沟通更有效,配合的更好,开发修改bug时效增强。
- 更有效的了解系统的内部逻辑、数据流处理流程,更能提高测试人员的水平,缺陷修复后,影响的测试范围评估更精准,复测更准确。
- 可以降低缺陷率。这个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在bug系统中,会要求开发人员记录bug产生的原因。只有我们自己对bug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才会判别出开发写的是不是真正的原因,也才能有助于我们后续对bug进行分析归类,根据bug分析,有针对性地未雨绸缪,进而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缺陷。
遇到问题时,先别急着去定位原因。
*判断是否为bug的标准:
- 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说明书
- 从使用者的角度:功能是否易操作、易理解
- 系统压力指标是否达到质量要求
主要是指基础环境是否可以使用。比如:
检查完成后,可以转到第二步。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查看等操作发现的一些问题:
比如字段长度控制为4位,输入5位时,无法输入,或者大于4位页面弹出提示不允许输入大于4位。
这种问题不通过与服务器的交互,由页面、终端直接控制。这种问题往往比较容易修改,检查后,进入到第三步。
用户操作过程中,业务的处理逻辑有没有按照前期的设计实施。或者中间环节出现异常,比如缓存服务器(如redis)、消息中间件(如rabbitMQ)、数据存取中间件等。
比如我们使用的贷记卡日累计额度为1万,当消费大于1万时,检查通过。
- 经过排查,后台参数配置的不对,或者通过查代码发现该逻辑没有判断。
再比如多系统交互时,我们发送一个请求后,终端返回超时。
- 这个时候需要查看日志定位具体哪个系统有问题,这种需要查看每个系统的日志请求及响应。
- 如果没有系统返回超时,并且每个系统都收到了正常的响应,那可能是终端超时时间设置的时间过小,未等到返回先超时导致。
该层的问题定位,一般都需要查看日志。该层检查完,转到下一层。
服务层往往检查服务器的配置,如可能是tomcat配置、nginx配置、jdbc配置等的问题。测试人员最好能够了解下它们的各项配置。
比如发现内存溢出问题。
- 那么可能是tomcat配置错误。
- 遇到过一个实际情况,应用系统为分布式部署,4路部署,当用户登录系统时,有的用户可以登录,有的无法登录,也不报错。经过逐层排查,发现有2路部署jdk版本不一致,原来用jdk1.6(2路),部署的为1.8(2路),是环境人员部署大意导致。
类似问题可能还有tomcat版本等、jar包版本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不同。
可能出现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数据库版本不同,前后端数据格式、长度限制不同。
用户操作完成后,交易流程非常顺畅,这样也不代表整个交易没有问题,还需要测试人员检查数据库登记的表和字段是否正确。
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对于有部分bug已经见过多次,能够很快找到根源,直奔主题,迅速报告或者解决bug。
常见的bug可能还有构建方面的原因。
常用的定位策略分为三类:原始类(brute force)、回溯类(backtracking)、排除类(causeeliminations)。
原始类定位方法
原始类定位方法是最常用也是最低效的方法,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使用它。
- 主要思想是“通过计算机找错”。
- 例如输出存储器、寄存器的内容,在程序安排若干输出语句等。
- 凭借大量的现场信息,从中找到出错的线索,虽然最终也能成功,但难免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回溯法
回溯法能成功地用于程序的排错。
- 方法是从出现bug征兆处开始,人工地沿控制流程往回追踪,直至发现出错的根源。
- 不幸的是程序变大后,可能的回溯路线显著增加,以致人工进行完全回溯到望而不可及。
排除法
基于归纳和演绎原理,采用“分治”的概念。
- 首先确定所有与bug出现有关的所有数据,设想一个导致bug的原因,用这些数据证明或反驳它。
- 或者一次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通过测试一一排除。只要某次测试结果说明某种假设已呈现倪端,则立即精化数据,乘胜追击。
上述每一类方法均可利用一些测试工具,开发工具。
- 关于状态码的详细介绍可看本栏目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之从输入url到浏览器解析的过程》(https://blog.csdn.net/m0_37621024/article/details/116719803)。
- 以及可参考HTTP状态码大全:https://blog.csdn.net/lhjuejiang/article/details/79474199
如果发生5xx问题,或者需要检查后端接口执行的sql是否正确,我们最常见的排查方法就是去看服务器日志,比如tomcat日志。
很多时候,bug不是代码的问题,而是tomcat配置、nginx配置、jdbc配置等的问题。
有时候,前端和服务端的交互都正确,但是从测试的角度看不合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翻翻需求文档。
当然,不要以为需求文档就全部正确,它也可能会有错误,我们也应该去发现需求文档的bug,然后再去协调PM,敦促FE或者RD进行修改。
有时候,涉及到开发过程的一些测试,也需要开发提供可测性支持。
*为什么要区分前端/后端BUG?
- 如果是一个多人开发的系统,不能明确定位到这个bug是谁造成的,容易提交给错误的开发人员。
- 同时提交给前后端开发人员,每个人都会有依赖心理,bug会像皮球一样被开发踢来踢去,耽误开发解决bug的时间。
- 另外,如果团队规模较大,或者由各地的项目组拼凑而成,势必会增加沟通成本,这更需要我们在类似禅道或者Jira等项目管理软件中提交bug时,先指明是谁的bug,避免互相踢皮球的现象。
- 所以测试必须要自己学会区分出是前端还是后端bug,经过bug分类处理,整个团队的效率都会有所提高。
前端Bug | 后端Bug |
---|---|
界面相关 | 业务逻辑相关 |
布局相关 | 性能相关 |
兼容性相关 | 数据相关 |
交互相关 | 安全性相关 |
一般有httpwatch,firebug,fiddler,charles等抓包(数据包)工具。
- httpwatch,firebug都是浏览器的插件,需要额外下载。
- fiddler,charles也需要额外下载安装包另行安装。
还有一个简单实用并的抓包工具,那就是浏览器的F12调试器。
利用抓包工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请求接口、传参、响应。
假设有这么一种情况,要测试一个翻页控件,翻到第二页的时候,发现内容和第一页完全一样,接口请求返回的是200。
- 这个时候就要看前端发送的参数正不正常,后端返回的内容正不正常,即接口的请求和返回。
在分析一个系统bug来自于前端还是后台时,最有用的两个是调试器提供的两个标签,这两个标签底下都记录了一些数据,一个是控制台,一个网络。
- 实际案例可参考:怎么知道bug是提给前端还是后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33185/answer/667924745
前端的bug通常是功能、界面和兼容性等有关,涉及到jstl,jsp,js,css,html方面比较多。
bug主要有两块:
第一就是JS写的有问题,这个可以按F12 打开控制台,在console中查看报错信息,一般浏览器都会显示报错的js 。
第二个就是页面中的bug了,现在做web项目基本上没有做静态页面的,都是动态了,所以页面中要么使用了小脚本要么使用了EL表达式来存值。
后台涉及到servlet,jms,ejb,还有很多框架,struts,hibernate,spring,ibatis等。
- 详细介绍可见:http://www.51testing.com/html/69/n-3722469.html
命令行ssh/xshell工具登录到服务器,找到相应log日志所在的目录,实时查看日志
tail -f xx.log
或cat xx.log |grep '关键词'
,如找到报错信息可以去代码里面查是哪块报错。
,特别是windows下的项目重新部署到linux系统下。了解所测功能的数据表结构,测试过程中,查看数据库的数据,确认数据的正确性。
响应中有数据,但是跟自己操作的结果不一致,可以根据数据库查询,如果数据库中也没有记录,可能是代码有问题,没有记录你的操作。
- 例如:注册了一个帐号,但是登录时提示帐号或密码错误,这就可以在数据库表中查看是否有注册的数据。
查看缓存(如Memcache、apc、redis等缓存)是否正确。
在发现问题或者定位到问题原因后,一定要进行一步,就是再次确认问题。
【部分内容参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