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科技企业不该满足于复制成功

最近很火的一本书,毕竟是PayPal的大佬写的。PayPal的成功,在硅谷催生出一股势力。与之前精益创业不同,这本书着重于创新。序中的一句话说的很好:创业秘籍并不存在,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新颖独特的,任何权威都不可以能具体规定如何创新。事实上,我注意到一个最重要的模式: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另外如果你对零和博弈 和 非零和博弈不太清楚,可以先搜索下相关知识。这本书应该会在某些地方成功对你进行洗脑。

第一章 未来的挑战。作为第一章,理所应当的先要说一下整本书的重点思想——创新。创新才能改变社会,推动人类进步。而规模化,全球化只是让创新造福于更多的人。全球化,是从1到N,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创新,才是从0到1,是一种非零和博弈的状态。

第二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历史介绍。像我这个年龄的从业者,多多少少听说过上次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的覆灭,国内那时也是通过那一次的泡沫破灭,才诞生出了第一代的互联网大佬。读史使人明智,过往的经验不能告诉你未来的走向,但是可以帮助你走在未来的路上,避开显而易见的悬崖。

第三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垄断 - 竞争。一对长久存在的模式,其实可以推演到整个自然界。毫无疑问,垄断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处于以往的经验教训,社会不会允许垄断长久地非合理性的存在;同样,竞争也会被美化,似乎代表着平等,造福更多人。不过垄断与竞争就如硬币的正反面,没有绝对的是非,同样又紧密相连。毫无疑问,本书是鼓励通过创新达到科技行业的垄断的。搅局者可以打破已有的竞争局面,开创垄断时代。无论是非,这样的事情一直在身边不断的发生着,垄断也确实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至于如何做,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第四章 竞争意识。与上一章联系比较紧密。笔者从个人经历以及其他例子重点阐述了竞争带来的弊端。竞争时刻都存在,难以规避,因为很多时候是否处在竞争的局面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处在一个非竞争的环境,这样更利于进行创新。不过这种观点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不一定要受限于竞争的环境,重要的还是有一个能够跳出竞争环境的思维。

第五章 后发优势。只需记住垄断企业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建立垄断企业需要关注的几点: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后来者居上

第六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鼓吹和洗脑的一章。套用两个热门词组就是:不忘初心;然而并没有什么乱用。这一章简单略过就行了,你能拿起这本书真正想读下去,基本也不会有太多中彩票的想法。

第七章 向钱看。 这一章看完有一种赌徒大法好的感觉。有人也说过,成功是需要靠运气和赌的,就看你敢不敢下注,看的准不准。当然不用说,作者作为PayPal成员,成功的路线肯定与我们之前接受到的成功法则不太相同,不过能看出来,作者是希望让读者变成一个聪明的赌徒,也就是重复利用幂次法则,或是所谓的二八定律。我不能说作者的想法是错的,毕竟他的成功例子可以为他的说法背书。不过,对于任何说法都需要辩证的看,如果成功如此简单,那岂不是每个知道此方法的人都成功了。

第八章 秘密。文中所指的秘密,其实就是并非大多数人知道的、又可能是正确的理论、事物、原则等。结合自身经验的理解,如果你走大多数人走的路,路途可能是安全的,但是你也只会是大多数人;如果你走一条未经人走过的路,路途可能是艰辛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你如果走出去了,可能会发现这是一条对你最正确的路。中国人习惯扎堆,习惯抱团,民族的不安全感可能是从近代历史中带入的。这种习惯在某些时候是抑制创新的。我想,这种事情是很难去改变的,难到需要花费几代人的时间才可以改变的。我还是喜欢赌,只是赌资可能是自己。

第九章 基础决定命运。更多的讲述了一个如何在初创时为公司发展打下好的基础的故事。如何平衡投资人、员工、创始人之间的天平。当然我觉得说这么多,主要还是看你EQ够不够,不然都没有什么卵用。

第十章 打造帮派文化。这一章似乎又是洗脑章节,关注点是在如何打造一个健康的公司文化。个人感觉这个跟员工本身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就当是看看世界有多大,外面什么样就可以了。其实重要的就是,你怎么找到对的人,又怎么抓住这个人的心。听着跟谈恋爱一样儿一样儿地。

第十一章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销售 营销,重要吗?当然重要。以为解决了某个技术难题就好像拯救了一切,慢慢发现,技术、性能做的能闪瞎人眼,别人觉着不好用,也没用。那好用了就可以了吗?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再很多情况下是完全不适用的。着眼于中国市场,哪个做起来的产品不是依靠两条腿走路?产品本身好,营销方式也要牛。消费者是很挑剔的动物,抓住他们的心理,才能解决问题。否则,无论你技术多么好,产品设计多么合理,都只是像小朋友摆积木一样,只是满足创造者自身的心理诉求。文中将销售方式分为:复杂销售(获取客户成本高),人员销售(成本较高),销售盲区(处在人员销售和市场销售中间的真空地带),市场营销和广告(成本较低),病毒式营销(成本低)。

第十二章 人类和机器。IT圈一直对这个有着两派激烈的争论:计算机会取代人类、计算机不会取代人类。谁也说不清,谁也说不准,不过历史的车轮还是一直会向前滚动。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不过看来作者还是倾向于计算机只会辅助人类,至少短期是这样的。我也同意,不过对于他在文中对于AI的低估,不敢苟同。如果人工智能只是在帮人做边边角角的事情,那计算机几乎没有太大的前景了。当然了,考虑到美国圈儿内目前的情况,必须得站一队,站在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队是比较科学的选择。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我更相信作者是故意贬低AI的能力,用以降低大众对此的紧张感。

第十三章 绿色能源与与特斯拉。只需记住建立一个成功的公司所需要问的7个问题:工程问题(技术是否是突破性的,而不是改进性的)、时机问题、垄断问题(是从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人员问题(团队是否合适)、销售问题(如何销售产品)、持久问题(未来10-20年,依然可以保住市场地位吗)、秘密问题(有没有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第十四章 创始人的悖论。 作为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似乎给世人介绍了一下在他的世界中,如何变为一个成功的创始人。创始人的性格或者与人的印象往往是相悖的。

整本书读完,这本书带给我的比我预期的少了不少。刨除一切,如果你问我这本书讲的什么并简单的描述一下,答案是:要在一个小市场成为垄断巨头,借此为发展的跳板助力你开拓疆土。破坏性的创新远比同质化的竞争能带给你更多的收益,即使有时破坏性创新需要面临非常多的困难。还有,会造东西更要会卖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0到1》:科技企业不该满足于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