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

       影片的主人公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是“弗吉尼亚人”号上的一个弃婴,他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好心的煤炭工丹尼发现并收养,因而被取名为1900。他无师自通,仅凭听到的钢琴曲便学会了弹钢琴,并从此与之为伴,沉浸于钢琴和音乐创作,成为了广受欢迎、才华瞩目的海上钢琴师。然而他一生却从未下过船,走上陆地,开始常人的生活,最终与船一起爆炸沉海,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_第1张图片
电影海报


       首先我想来说说钢琴。每一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钢琴同样如此。一架安静而典雅的钢琴一旦在演奏家手上便如同被施了魔法一样,钢琴师灵动的手指在琴键上翩翩起舞,跃动的音符在空气中自由飘荡,构成一组组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高亢,或阴郁或热烈的华丽乐章。而1900的钢琴演奏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至高境界。他从来不需要在头脑中刻意遵循某个曲调和乐谱,每次演奏都是一次发自心底的、随性的情感体验。有时,他在神游,去到各种他向往的想象中的地方,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他会仔细观察舞会上的每一个人,猜测并体会人们细微的内心活动、性格特点甚至生活经历,人们的每一个忧虑、发呆、不安的动作他都看在眼里,转化为他指尖流淌的充满生命力的音符。1900在弹钢琴时几乎处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他完全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中,或许也只有在弹钢琴时,他才是快乐的,他才能够暂时忘却那深深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_第2张图片
演奏中的1900

对决获胜


       再来谈谈孤独感。作为一个弃婴,1900人生的开始就是一个悲剧。他幸运地被丹尼发现并收养,丹尼对他十分疼爱,因为害怕失去他而不让1900离开船一步,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恐惧感从此注入他的心灵。丹尼去世后,1900逐渐展现出自己卓越的音乐才华,甚至让前来挑战对决的爵士乐鼻祖心服口服。很多船员,包括他唯一的朋友小号手康也曾多次劝说他下船来到陆地,定能功成名就,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出现在舷窗外的女孩给予他灵感,使他创作出无法复制的经典之作。女孩令他魂牵梦萦,他终因不善表达和羞怯而没能送出那张CD,不过却对外面的世界多了一分向往和期待。当做出下船来到城市的决定时,他的命运似乎即将被改变。然而,当他停在梯子的中央,望向远处的工厂烟囱、繁华街道,他终究选择了回头,回到船上,并更加坚定了永远不下船的决心。他说陆地上的生活是没有尽头的,可怕的不是他所看到的,而是他看不到的,在那样的环境中他无法创作音乐、无法弹钢琴。1900的一生都在“弗吉尼亚人”号上度过,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终于此。这艘船是他生活的“世外桃源”,而陆地则是他眼中“猛虎遍地的国度”。他的人生是孤独的、是残缺的、是悲情的,也是美丽的,只是这种美丽是一种常人看不到更无法理解的美丽,是一种畸形的美丽。导致1900命运悲剧的根本因素就是“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又根源于一种“孤独感”。1900的孤独感是由于从小与外界环境的隔绝产生的,而当今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工作繁忙、人际关系复杂,明明正身处热闹的商业区和拥挤的人群中,内心却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包围着。这种孤独感是一种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失重。在如今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激烈、节奏飞快的时代,种种欲望的破灭、高强度工作后的身心疲惫、家人沟通的减少、信任感的高度危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无不使现代人产生了想要关闭感受社会情感大门的愿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弗吉尼亚人”号,不仅有,而且或许都愿意像1900那样把它视作自己永恒的家,自己精神的寄托,从而享受这种“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毕竟是消极的,如果沉溺于其中,就永远都不愿意从自己的“弗吉尼亚人”号中走出,孤独感也就成了人们悲观情绪的墓志铭。人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与社会对立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终究要走向社会,学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纵然有这样那样的恐惧感、孤独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人还是要好好活着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_第3张图片
Why don't you just get off?


       我想,1900确是幸福的,他的爱、他的智慧乃至整个人生都献给了那架钢琴,献给了音乐创作。他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另类的美好人生:“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你弹奏着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无尽的键盘上。”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_第4张图片
意语版海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艘“Virgi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