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一定要有眼界



海明威说过:“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最近的同学相聚,使我对这句话有了切身的体会。眼界,对一个女生来说特别重要,而提高眼界的最高效办法就是去大城市,她带给你的影响会融入血肉,让你活得更通透。


前言

上周末,我和两个许久不见的高中同学聚餐,算下来有5年之久,从高三毕业就没有再见了。期间,每到寒暑假就在彼此的朋友圈各种约饭,但没有一次赴约,不是你学车,就是她突然留校实习。

这次总算定下时间和地点,心里还有些小紧张。想着彼此手挽手一起去餐厅吃饭;一起去操场跑操;月考成绩出来时,懵懵懂懂的互相安慰;这些历历在目的日子竟然过去五年之久了,恍若昨天。

虽然许久不见,还是一眼认出彼此,熟练地挽起彼此的胳膊,像高一下课时一般无二,走的慢的那个,冲出去挽起早已等在门口的另一个人,笑嘻嘻的祈求原谅“下次不会了,不会了,我保证!”另一个等了许久的人只会补一句“哼,没有下次”。然而三秒后,就一起笑嘻嘻的跑了。

回忆这般美好,似乎我们从未分开过,还是三个青葱少女,同样为物理课烦恼;同样在体育课上眺望足球场的某个身影,被猜中后,同样抵死不认;同样喜欢校门口的来一杯奶茶。但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一年,这五年间我们所交的朋友,所读过的书,所学过的专业课,甚至宿舍里所爬过的蟑螂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印记,改变着我们,当初的女孩已然发生了变化。


后语

先说Y,我们都是学理科的,高中三年一直在一个班,可以说是很相似的两个人。高考后,她去了一个二线城市的本科学校,读英语专业。现在还是在那个城市,换了一个好点的学校,读研究生。

再说Z,她高一结束就去学文了,都是万恶的物理呀!高考后,为了去北京,以不错的成绩去了一个双非学校读英语。后来,去国外读了一年制研究生,现在刚刚毕业,打算在我们这个四五线小城市工作,爸妈就她一个女儿,不能走远。

我呢,高考后报的工科,读的也是工科,现在在京某校继续我的工科“大业”。每次在朋友圈流露一丁点儿和课业相关内容,她们就无限安慰,对一直奋斗在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组成第一战线的我表示深切的同情。天知道,我都习惯了。

这次见面,明显感觉和Y的共同语言少了许多。刚见面Y就说自己pick蔡xk,花痴小女生一般惊叹蔡的颜值。并询问我是否知道蔡,似乎知道蔡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社会人必备。而我对流量小生小花一直不感冒,礼貌的回应,知道一点。当Y一脸兴奋的打算做科普时,被Z转移了话题。后来谈到人生规划,Y说,毕业后希望在父母附近居住,找份老师的工作。没有考虑学区房问题,而她家那里的小学中学并不好,社会公共资源也不佳,最近几年还发生了几起企业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极坏。

而和Z,有好多话说,观点也比较合拍。她会对我想在北京工作的计划提出忠恳的意见,值得我和爸妈讨论的意见。而不是想Y那样一味的惊叹,我能在北京工作多么了不起,,谁都知道外地人在北京工作多不易。Z对自己规划也很清晰,可以的话,想走人才引进。并关注学区房的价格,周围基础设施等等,伺机而动。

其实,我们三个家庭背景差不多,都是父母咬咬牙可以在大城市买块砖,小城买套房的普通人。说实在的,大一的时候,追星还可以理解,研究生了还天天关注这个,似乎有点儿不合适。我们大都是芸芸众生中一枚,没有金山银山去继承,更多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而这份努力就要耗费大多数精力,哪有功夫花大把时间追星,况且成年人都知道“星”是资本的堆砌物而已。幸好当初父母支持选工科,活的理性多一点,幸好当初选了北京而不是诗中所描绘的黄沙漫漫的西北,在这里可以遇见更优秀的人,见识更多样的生活状态,知道安逸与平静只是万千生活的一种姿态而已,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似乎格局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但我还想说一点,见得多了,你才会平和的在大城市拼搏厮杀,在小城市安身立命,做到收放自如的坦然。而大城市有小城所不具有的一切,让你见得更广。

写到这里,我想先声明,我并没有diss Y,只是单纯地论述一件事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闲适,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快捷高效。好多从小城出来的人,也会迫于各种压力离开,回到家乡度过一生。但我还是觉得年轻的时候要去大城市读书,她会开阔你的眼界,丰富你的见识。哪怕有一天你回到生养你的小城,成为一个围着孩子,老公和厨房打转儿的家庭主妇。你也会把你的孩子教的彬彬有礼,器宇非凡,引导他做出最佳的选择;你也会对你老公的事业提出有用的意见,帮助他度过事业危机。而这一切得益于你年轻时,浸透到骨子里的眼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孩子,一定要有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