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73)】

【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7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陆澄录【49】

【原文】

尚谦①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注释]

①尚谦:薛侃(1485—1545),字尚谦,号中离,世称中离先生,明代揭阳(今属广东)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中进士。正德九年(1514年)师从王阳明,治心性之学,为阳明最得力之入室弟子之一,也是传播王学于岭南的主要功臣。

[译文]
薛侃(字尚谦)向先生请教: “孟子讲的不动心与告子讲的有什么区别。 ”

先生说:“告子是硬捉着心不让它动;孟子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之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即理。性原本就是不动的,理也是不动的。聚集正义就是恢复心的本体。”

[解读]

薛尚谦所问的孟子与告子“不动心”问题 ,我们在前面陆澄问“志至气次”时已经详细讲过,大家可以翻回去复习一下。这里重点探讨“集义” 这一概念。

集义,是《孟子》下文讲养浩然之气时说的:
(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由正义的经常的,持续的积累所产生的,是不能间断的。

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偶然遇上一件大仁大义的事,奋发励志,像搞突然袭击一样,搞一场就能得到浩然之气的。不管你曾经多么大仁大义,一旦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不义之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浩然之气,一下子就泄掉了,真气没了,气馁了。

朱熹说,集义,就像积善,就是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义,一旦做了一件不义之事,因为自己心里知道,心里有亏欠了,气就不足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王阳明的师生对话录。

这里谈到了本心状态的问题,即如何使养成不动心。不动心不是像告子那样强制使心不动。不动心的养成,应该是存天理去人欲不断 “集义”的自然结果。

王阳明先生常教人在静坐中用正念克服杂念。这与禅定不同,禅讲究不起念,王阳明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他反对因为烦乱便去静坐,这像懒得看书但还是硬去看书一样,是因药发病。他倡导像孟子一样追求“不动心”。

王阳明又说,本体是不动的。此处所言之本体就是心之本体、人之本体、理、良知等,它作为一个价值原理的本身是一个普遍的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自身是永恒不变的。王阳明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他这里说的“理”是就“天地之道投射于人心”而言,但后面又说“性原不动,理原不动”,这个所谓的“不动”再挖掘深一点,根源还是天地之道的恒定不动的特点表述。“理”也好,“性”也好,不是人心自生自长的,还得以天地之道为准绳。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