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嫌疑人X的献身》

小说和电影总是有一些距离的,更何况是日本小说和中国电影,在踏入电影院前,我一直在想会如何改编呢?场景的转换,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与中国的完全不同,还有人物的语言习惯也会有所不同的,如何更好的粘合呢?

看了之后,才发现编剧是挺巧妙的。

基本场景还在,只是更具有中国特色了。自然的大桥,桥边的生活具象基本上一样,只是加入了中国的广场舞大妈,锻炼老爷爷,显示出了中国的特色,甚至中国的煤炉烧水的细节也是烟火味十足的。

基本人物也还在,名字也是取用相近音,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书中的人物了,我想在电影院里只要看过小说原著的,很快就将人物相对应起来。石神的超智慧,在看小说时就感觉他应该是一个邋遢,沉浸于自己的数学世界里的这样一个人,影片中张鲁一虽然感觉有些刻意去无神化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现出面瘫的样子,但总体上还是跟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印象有些相似。林心如演的靖子毕竟与日本化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更显得中国化。而且与前夫的纠葛编剧也是减少好多了的,可能是电影时间的限制,总感觉人物的性格还没有真正地舒展开来。而最张扬的应该就是王凯演的汤川的角色,好象每一个镜头都在炫酷,都在展示自己的帅和智慧,与小说中内敛完全不相一致。因此,女儿看后,觉得石泓的献身是为了成全唐川,为了展示唐川的智力。所以总感觉人物演得有些夸张,用力过猛了。这个和日本电影和小说原著风格有些偏差。

原来并不喜欢读日本的小说,因为没有欧美经典小说的浪漫情节,没有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感,没有中国古典小说的诗词意境,总是那么慢条斯里地讲故事,人物的进程也是非常地慢,心急的读者总是等不及。而后来看了几部后,竟然也能适应了,郁达夫的小说,总感觉有些日本小说的影子,特别是读了川端康成的作品和村上春树的作品后,对日本小说的感觉越来越好,心理描写特别细腻,对于生死,看似并不看重,其实小说的隐层中总会引发我们去思考,还有对生活现实的无奈和无力之感。包括这部作品,靖子母女面对前夫的不断骚扰,在无奈之下,在无意识中杀死了前夫,孩子嘟嚷:“他不是好人,是他的错”,但是这样的死结却没有办法解决,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人最低的层次生存的需要都难以保证,这样的社会,其实充满着凉薄。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特别对棚户区的描写,总能让人感觉到人的生存之艰难。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母女俩为何不去报警?从电影的情节中看来,完全是自卫。而小说却不是,靖子与前夫只是口角上的冲突,而前夫的语言上让人揣摩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女儿是青春期,她的冲动的行为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而靖子是出于保护女儿才选择不自首的。两者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小说更多地指向于人性,电影显得更平面一些,观众的不思考成就了电影的平面思维,所以有些情节上的处理就显得那样的突兀而一笔带过了,其实真正追究起来,简单的地方并不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嫌疑人X的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