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宝树杂谈之十)我画细笔山水》

画 话 话 画

□杨宝树

出了本集子,总得要说点什么,但真不是自谦,我这个人除了画画、爱玩之外所长不多,所以只能凑上几句自己最近边画边玩得来的感受,与大家分享,算是贻笑方家了。

古人云:“万物静中得。”在我理解,静就是要静下心来,思想也要高度集中。揣摩出此般意味后,这一段日子我开始收起以前信马由缰的性子,一门心思钻研起了细笔山水。此法本不是我的强项,因此细究起来,往日善重彩、爱泼墨的我一时还真的无从下手。不过我想,但凡有思想的画家,总是会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学习中去尝试各种类型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绘画内容和风格,我也不应例外。所以,虽然还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但在一番掩卷沉思后,我没有刻意用笔法中的线、点、染等常用手段来勾勒山石的起伏。也许有人会问:中国画讲究的就是骨法用笔,少了这些还怎么画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为了不失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我选择用色彩来代替水墨,以处理和表现前后山石之间的关系;上色时首先考虑画面本身的艺术性,强调出一种主色调,其余的色彩尽量减少,做到色韵统一;而在关健部位则要留出所谓的“气”,也就是中国画常说的留白。

以我的认识,“气”是作品的灵魂,而为了体现出这种“灵魂”,每次作画时,我都是先慢慢推敲构图、酝酿情趣,比较成熟时再组织加工,经过不断的点、擦、渲染,总得落笔上万次,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这时,“气”便出来了,画也活了起来。

“气”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可想而知,一幅好画的“气”必然是贯连的,只有“气”贯了,笔墨才能显出力道,画面才会生动,而散布于笔墨间“气”也才能在相互呼应间升华出气韵来。也许,是因为潜意识总有个声音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我“气”的重要,作画时我必须要给自己营造点“试看笔从烟中过”的气场和心理暗示。这时,我总是习惯站立着面壁而画,不仅方便移动,还能更全面地观察构图、体味意境,最后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体味,合理而又准确地表现出“气”的位置,让心中的景色从笔端活泼生动地流淌到画纸上。而这样的过程所获得的感悟,就恰如苏东坡早就说过的:始知真放在精微。

想画好山水画,除了“气”的营构,在技法上还须过好两道关,即线条和层次。相较起来,我觉得层次关更难。这是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出一望几十里、再望上百里的纵深和空间感,此时,层次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而这个问题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很好地解决。不过,正所谓更上层楼天地阔,层次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能初窥画意深厚的路径,古往今来的画坛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想着去追求深厚韵味的。我在画细笔山水时,也把层次看得特别重,在表现“气”的基础上,再通过合适位置上的点景之物,如人物、亭阁、小桥、村舍、帆船、飞鸟等等,力求将画面的前后层次推出很远。同时,为了营造视觉效果上的统一,还要努力追求笔墨的统一,即笔墨要有一个统一的旋律。无论粗放还是秀美,前后景色要相称,如果墨中不见笔、笔中不见墨,按照行话说就是“全泥了”。所以,还是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所谓眼高手低不要急,记得一位前辈大师说过:慢慢来,画它五十年,一定有成果。

五十年说起来似乎漫长,但想我自幼时起跟着恩师尚君砺学画,至今也已近四十年的光阴了,其中甘苦不必言说,而当年和我一样爱画、学画的朋友大多早已放下了画笔,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注重其他事务而疏于作画。一位相交多年的兄长得知我的情况后,曾经语重心长地劝我:“你是画画的,如果为了别的事情就轻易丢下画笔,那就太可惜了,你要知道自己最爱的是什么!”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扪心自省,此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心无旁骛地倘佯于书画艺术的海洋之中,以此为乐,以此为生。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难道不应该继续坚持我的梦想吗?

谨以此言与同道共勉。

《(2017宝树杂谈之十)我画细笔山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宝树杂谈之十)我画细笔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