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还是怀着,即来着则安之的心态去参加了“GETpro Social Skills”的培训。
原本,我是觉得这类公司组织的培训是形式大于内容,又或者说是形式大于效果的。
因为每年公司都会给每个人安排一些培训,这也算是一种“福利”吧。怎么说公司每年都在为了培养你投入人力和财力,但是就每年的那些培训项目,先不管实用不实用,就连有些名字听了之后,都不知道是什么培训。所以一个就连培训名称都不理解的培训,人怎么能随意就在那个表格里写下自己的名字呢?
果然,今年我就没有报名什么培训项目,况且N多的培训项目都是在逆天的下班后开展的。对于一个坐落在郊区的工业区的公司来说,赶不上回市区的班车回家,那简直就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测试。
还好,这个培训是放在了工作时间,周三到周五。
第一天,我还是带着笔记本电脑,插上电源,看看邮件,聊聊skype,只是想Kill下这24小时的工作时间。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已经不想带着笔记本去培训教室了。到了第三天我甚至希望,时间回到第一天早上,因为如果那样,我一定不会带着笔记本电脑来参加这次培训。
培训的内容,放在现在讲,其实也极其简单明了的,就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沟通”。
这个内容,你让一个天朝的讲师,又或者直接从公司的项目管理部门拎一个项目经理来给你讲。我想,一天就够了,甚至半天。把板书抄给你,条条框框的,如何和项目中的不同角色沟通:第一条是什么,第二条是什么,如是直到最后一条。好了,结束了。接下去,他就该等着下班了。
幸好,这次是一位来自,非洲国家的讲师来给我们培训。
首先,他的名字,我是没有记住。因为都是生僻的单词,其次他的讲课用词也很多都是比较正式的用词。但是,在人与人沟通中,10%用的是语言,90%用的是肢体语言。没错这是他说的,也是我在这次培训中感受到的。
英文水平一般的我,只是一个过了CET4,CET6考了一次54分的人。平时接触最多英文的地方,不是在那个被称为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里,而是在电脑上如今被迫关闭转型的XX影视上。
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刚开始,根本不习惯没有字幕的美剧。没错,虽然一段话听完,没听懂几个单词,我还是能知道那是美剧,口音还是以美国英文为主的。就是感觉,看得这部片子,不是我的菜,完全不入剧情的感觉。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你还无法按暂停,然后停下来查字典。
开头总是要作下双方的自我介绍,讲师讲了他叫@#$%^&*,好吧,我完全没听到过这个名字,最好好歹听到来自南非。
轮到我的时候,我倒是简明扼要的,说了名字,来自什么部门,对此培训有何期望。多的我也说不上来了。
接着,在培训中,穿插了很多group exercise,也就是随机分组,我很幸运的基本和每一个人都合作过,其中有来自德国的实习生,还有来自韩国的助理项目经理。不得不说的,看似简单的一些小游戏,却是让你切身在参与、融入到这个Team里面,这里面当然就是有沟通,然后那些本该出现PPT中的条条目目,都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
在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讲师让我们围坐一圈,谈下当天自己的收获和对他的评论,当然他指明了不要报喜不报忧。
天呐,竟然这类培训并不是那么的无聊,这是我第一天回来后的感受。当晚在家里,无独有偶的我把讲义上不太明白的单词做了些翻译,期待第二天能更加融入培训中去。
第二天,第三天的内容其实也只是把讲义上的,通过他的方式传授给了我们,但是更多的还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感觉,好像这些都是自己“发现”的一样,挺有成就感的!
最后,我觉得培训的内容还是那些,无须熬述,但是过程却让人很回味。
虽然这是项目管理的沟通技巧,但是完全适用于日常工作,适用于为人处世。
让人最喜悦的是,我的facebook上又多了两位外国朋友,一位来自邻国韩国(朴世龙),一位却来自遥远的自由的非洲大陆津巴布韦(Ebenezer Mahupete)。
培训的三天,感觉真正在“外企”待了三天,没有不绝于耳的汉语,没有固有的“民俗”,这是一种经历,一份宝贵的财富。
内容都是死的,真正让那些内容有血有肉,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