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李渔情结

柳哲


最初接触李渔作品,是在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中,他的散文名作《芙蕖》,让我倍感亲切。要说对李渔有更多的了解,还是在1989年高中毕业之后。1990年,我有幸结识了辛亥志士、乡贤蒋鹿珊先生嫡孙蒋聿修先生。记得他曾与赵文卿、章寿眉共同笺注,1990年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笠翁秘书》(《闲情偶寄》),承蒙厚爱,有幸获赠一册,获读此书,可谓金声玉振,字字珠玑,才情横溢,令人折服。它让我百读不厌,不愧“一代才子书”!

李渔,浙江兰溪人,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笠翁秘书》,一直伴随我,从家乡漂泊到北京。二十年的北大游学生涯中,李渔的拼搏精神与文学作品,深深温暖着我、激励着我。青年农民的我,步先贤之后尘,走南闯北,写稿为生,从事多项公益事业。虽谈不上功成名就,但我心有所寄,学有所长,聊以告慰乡贤!

2009年8月,年近八旬、年迈体弱的李渔研究专家赵文卿先生,来京义务宣传李渔事迹。作为“李渔迷”,我帮助他安排住宿,联络有关部门,《李渔伟绩展》终于成功地走进国图与北大。《新京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为此做了报道。

我研究乡贤曹聚仁,深知他对李渔也是推崇备至。他的才情与文字,深受其影响。曹聚仁校订的《李笠翁曲话》,1925年,由上海梁溪图书馆出版。1966年,曹聚仁在其专著《万里行记》一书中,以《兰溪——李笠翁的家乡》为题,进行了专章介绍:

“兰溪,我特地指出,它是李渔(笠翁)的家乡。近四五十年中,东方的中国人,介绍给西方去的,有沈三白(复)和李笠翁。三白便是《浮生六记》的主人公。李笠翁的一家言,一种以道家老庄哲学为主的人生哲学。林语堂把它当作美国闪电人生的清凉剂来推介的,译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西方人知道了三百年前,有这么一个兰溪人。其实,李笠翁乃是三百年前的戏曲家,他的《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可说是戏曲史上最有系统最深刻的理论批评著作之一。”

“在近代戏曲家之中,李笠翁不仅是剧作家,而且是最好的剧评家和导演。明清二代,赣东、浙东、皖南原是南曲的摇篮,汤若士、蒋士铨、李笠翁三大作家,先后继作,他们都是唯情主义的倡导者。”

如今,李渔故里兰溪,芥子园曲径通幽、别致高雅,成了市民“闲情偶寄”的好去处;新建李渔文化公园,让李笠翁,魂归故里;20卷本《李渔全集》整理出版,李渔研究专著,层出不穷;李渔出生地江苏如皋,建造了高规格的李渔纪念馆;上海“闲情偶寄”生活馆,长年举办李渔生平事迹展;京、沪、苏、浙各地的李渔剧曲,频频上演……

一代才子李渔,浪迹天涯,穷困潦倒,如椽大笔,书写辉煌人生!他的道德文章,亘古长青,他的高风亮节,垂范后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李渔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