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走向人生巅峰了吗?》读后感1

        此文作者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在上海,他参加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工作,之后就写了文章《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走向人生巅峰了吗?》,引起很大反响。学生阅读后向我推荐。

        该文指出人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并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这是值得肯定的。

        整篇文章很煽情,读起来,有宿命论之感,好似在好莱坞大片中常见的“命中注定”“天命所归”之类的感觉,很神圣!只是,很多地方逻辑不通,结论缺乏依据。

         一.对于中心论点:“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中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这一点,有何凭据?他这所述的“使命”和兴趣相关。但人的兴趣并非一成不变,更多是在不断变化。小时候喜欢的,成年后未必喜欢。青年时喜欢的,中年是也可能变了。

        自己喜欢的和自己擅长的,对于超过半数的人来说,并不一致。很多人喜欢打麻将,但精通的有多少?很多人喜欢玩游戏,精通的又有几何?

        大部分人的对某件事物有兴趣,很大程度是因为相对比周围的人来说,自己在该事情显得较擅长。当因为某些因素,比如生病,导致自己不再显得擅长时,很多人的所谓兴趣就减弱甚至消失。

        文中提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呵呵,短时间内有很强的动力,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只是,长时间呢?在和平年代,实现目标,更多是靠长时间持续的努力,这个,不是知道目标就能做到的。我从来没听说过:知道自己的目标就能持久努力的。

        关于中心论点的评论,因为时间关系,就说到这,后面再修改补充。下面按文章顺序说一些我的感受。

        作者面试完学生后,在文中开头第二段写道:“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这些学生是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面试的,能参加,本身就表明他们是很拔尖的。那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是很正常的呀,有什么好遗憾的。

        至于“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 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这,不是有名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的嘛,优秀的人很相似,也很正常啊。大把成功学书说优秀的人有什么什么相同的优秀品质。有人说过:“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产品最终都走向同质化”,为什么呢?我想,因为充分竞争,某品牌的产品刚开发出比较好的卖点,竞争对手立刻就跟上,最终,各家产品很类似!在这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高素质的人很类似,也是很正常的。

       对于“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说这话,让我觉得该教授是不是穿越过来的。参加这么重要的面试,学生做足准备功夫,预先咨询和排练如何面试,这是要鼓励的行为,说明他们会为重要的事情做好充分准备。那“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就很正常了。

        因为时间关系,本读后感后期再补充完整。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拍砖!

����n�y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走向人生巅峰了吗?》读后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