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三)

中学时代(三)_第1张图片

刚入学的生活异常美好,什么都是新奇的,连呼吸的空气都格外清新。不像小学一般每天都是语文数学两门课,课程变成了七科,语数外政史地生。

语文老师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中等个子,长发,算不上苗条,但也绝不能说胖,有一点圆润的感觉,似乎是刚毕业不久,性格特别温柔活泼。

数学老师也是女老师,苗条漂亮,高效精干,丈夫原也是教学工作,后来专门负责后勤工作,两人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正在我们刚刚毕业的小学就读。

英语老师就是以前提到过的女同学的母亲,非常和善,偏瘦,现在刚好教我们,顺便教她女儿。

生物老师则是另一男同学的父亲,同时担任副校长,也是我们全校师生都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戴着眼镜,精瘦高挑,文质儒雅,白净书生模样,但却丝毫不觉文弱,反倒透露一丝刚毅与智慧,不管是讲课还是开会,不看稿子,吐字不慌不忙,说话思路条理特别清晰,听他说话有如沐春风之感,甚是舒服,工作认真负责,整体的气质令人折服,完全具有想象中的年轻男教师风范,知识渊博,温文尔雅,如果他回到二十多岁的年纪,定会迷倒万千少女。

地理老师是一名女老师,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微胖,一开始以为她只教地理,后来发现她竟是语文老师。后来我跟同学说起这件事,同学跟我说她原本就是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只是教我们地理罢了。甚是惊奇,没想到是自己弄反了,也没想到除了小学的音乐,美术可以由主课老师担任,其它科目也能如此,并没有丝毫不满,纯粹是惊奇。后来就习惯了,师资力量薄弱时只能如此,而且这点小儿科的东西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历史老师是一位女老师,一般身材,也是某毕业班的班主任,上课剩余的一点时间总会给我们讲一个小故事。

思想政治老师是位矮小的男老师,岁月的时光在头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发际线很高,微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老师,为什么呢?因为这门课就是讲述思想和政治。

曾经在政治的一个早自习里,一名同学开小差,平时表现也比较随意,于是思想课老师走到他的课桌旁边,从他的名字着手,从父母到个人,从国家到社会,阐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语重心长的分析,苦口婆心的劝导,语言温和从容,平易近人,经过十几分钟的分析之后,该男同学涕泪泗流,泣不成声,认真悔过自己的错误。我想这一点是大部分非班主任的思想政治老师都难得做到的,所以说他是很负责的。哦,对了学校的商店是他的妻子开的,从小学开始就认识他们,人非常友善,他们儿子据说后来去了国外留学,回国后在哪发展,已经忘了。

中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比较基础。

语文变化不大,只是深度增加了,广度也增加了,毕竟不再需要像小学一般拼音识字,而是开始培养大家分析思考的能力。

课本出现了许多的散文,小说,诗歌。散文中记得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讲述时光流逝,让我们甚是触动,当然他最知名的作品是《背影》和《荷塘月色》,不过那是高中时候的事了。语文课本中还记得有丰子恺的《鹅》,郭沫若的《石榴》,叶圣陶的《爬山虎》,介绍亚马逊雨林减少的,介绍环境,科技等等。

文言文开始更多的进入课堂,最开始的就是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后论语占据了大量篇幅,还有像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等,这些讲述着几千年前先贤教弟子读书做人道理,他们或许想不到不经意间的言语会成为深邃的思想,如此深刻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国人,也影响着全世界,现在也影响着我们,将来也会继续影响着后人,历经岁月不显沧桑反倒历久弥珍,除了文化的力量,我不能想到还有哪种事物能有如此显著的影响?我们应当敬仰。

二年级开始文言文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正式学习各种句式,通假字,语助词,断句理解等等,文章难度也大了一点,有多优秀文章也进入视野,熟知的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愚公移山》等等,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的武陵源中的桃花源成为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

孔明的《出师表》深刻感人,奠定了他一代贤臣的地位,有这样的臣子,难怪刘备能放心的“白帝城托孤”。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或许并不出名,但却让我记忆尤深,以亲身实例生动形象讲述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奋力求学,冰天雪地,矢志不渝,每每读到,总是羞愧难当。还有著名的《陋室铭》,《爱怜者说》等等。记忆最深刻的要数《岳阳楼记》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理念成为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也成为湖南人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中学还有相当多的诗词,比起小学深刻了不少。《水调歌头》,《使至塞上》,《破阵子》,《过零丁洋》,《江城子》等等,中学的诗词明显提升了一个级别,意境优美,思想丰富,更值得回味。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文章都是有选择性的挑选,部分还略有删减。记得中学有一篇文章《口技》,写的是一个艺人表演的事,技艺精湛高超,描写也绘声绘色,我也首次知道了这种技艺的专有名词叫“口技”。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选入课本时删减了一两句话,删减的是关于男女之事,也就是几个字。这是很正常的,教育部门如此为之也是为了适应相应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个例子也是后来才发现的,而课本中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并非编辑人员消极怠工,而是有意为之,应当得到大家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学时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