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书志6】我的精神成长史

【日读书志6】我的精神成长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一本删除记忆的书》的文章,文中写道,我视文字、博客,为卸载记忆的仓库——“记录后腾出生命的空白,等待全新的注入”。我的昨天是那么得不堪回首,我通过文字来宣泄内心的苦闷,所以“文字只是我情绪的排泄物,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形成的那一刻就已完成了使命。记录只为了遗忘,为了卸去暂时的、难以承受的心灵苦痛。”我从未想过要结集成书,害怕在重温旧作时,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又被撕开。然而谁又能想到,事隔十年后,我突然冒出整理旧文的念头,许是今天,我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昨天。这种心平气和来自于对昨天的陌生感——我的肉身已从昨日出离,翻阅昨日的文字,就像在翻阅和欣赏别人的故事。虽然,有时也读得泪流满面、精神抓狂。然而也因此生出感恩与自豪。感恩那些上天入地的经历给予我如此深邃而与众不同的头脑,自豪我竟因此与史上那些最难懂、最孤独的哲学家们达成某种心灵的默契。

昨晚,动手修改《生存的表述——读凯尔泰斯·伊莱姆<英国旗>》一文时,突然被那些费涩的论述、复杂的句式给惊到了,我竟然读不懂自己的文章。前些天在郑逸梅《尺牍丛话》中读到一则“柳亚子等不识己书”的趣闻,“诗人柳亚子作行书,往往以意为之,人不之识。或有将其简牍,逐字剪开,寄还亚子,使其自行辨认者。亚子因字句不贯串,殊难望文生义,亦不自识,朋好传为笑谈。”而我今日读不懂自己的文章,是否也会成为笑谈。其实,类似的事经常发生。当我翻读微信朋友圈时,常会被一段貌似高深的论述搞得莫名其妙,我已想不起究竟是读了什么书,或遇见了什么事,才会写下这样一段没头没脑的话。如果我想弄明白它,非得将发因找出来不可。所以,我要读懂这篇书评,也必须将《英国旗》找出来重读。

中午,将《英国旗》连读三遍,我已经许久不读西方的小说和哲学了,开始时极不适应那些绕来绕去、极其拗口的长句。我想我以前写的文字之所以费解,可能就是因为长期浸淫在此种费解的哲学语言中的缘故。就在连读懂都极其困难的前提下,我简直难以相信,当初这本书会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是我的理解力退化了吗?还是我心里的某种感觉在弱化,而这种感觉正是当初与伊莱姆接通的频率。我承认,当我与现实的关系不似昨日那般紧张后,心灵的敏感度也降低了。前两天,我修改了一篇题为《沉默如刀》的文章,转朋友圈后,有人点赞道,“嫉恶如仇,为人世间的不平呐喊,欣赏你的性格”。我回道,“可现在的我已没有这种正义感了”。我究竟是该为此庆幸还是遗憾呢?

在我读完三遍后,我才搞懂《英国旗》的故事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以表述为生的记者,如何在专制主义的白色恐怖下失去了表述的兴趣,因为他的道德观陷入了错乱,这世上的黑白是非完全掌控在独裁者手里,今天说你是白,明天又成了专政的黑,他的大脑做不到在瞬息之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他对自己存在本身也充满着怀疑。他选择去做一个与文字永远隔开的工人。后来他在托马斯·曼的一本书中重新找到了表述的理由,即“一个人要在这种生活里生存,才能够创作”,表述是成为生活的见证者。他因此找到了一个审视自我的见证者的视角,从存在迷乱中出离,使“生活的现实”与“对生活现实的表述”不再对立。他说:“在这个世界里,只有自我否定,才有可能创作出独自作品。”又引用威尔海姆·狄尔提的箴言:“理解的先决条件是要经历过生活,只有通过它,生活体验才能变为生活的经验 ,才能让理解从狭隘、客观的生活过去,导向一个全面、日常的生活领域。”

我终于明白,这本书当初为何打动我。因为在很久以前,我也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对自己的存在方式产生置疑,并不停地否认“目前的存在”,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解决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我也一直为“语言表述”问题而痛苦烦恼。我曾经也是政府部门的文字工作者,写了许多空洞无聊的文字。那时候我只将文字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晋升资本,就像农民面对土地,工人面对机床,我面对组织也像面对无生命的生产资料一样,按文件照本宣科,用规定的格式表述。直至有一天,我格外敬重的女人,被我笔下设计并讴歌的体制伤害得遍体鳞伤,接着是我的丈夫,然后是我自己。我发现我所进行的表述,与现实截然不符,我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甚至是在自己血淋淋的伤口上为当权者搭建粉饰太平的乌托邦。我开始愤恨厌倦这种不负责任又郑重其事的表述。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写道:“这些年来,写了太多的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文字,它们用固定的程式思考,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语言,唯一不同的是将当权者的茶余饭后的感慨当作语录,挖空心思地引用、套用、滥用,用现成的工作成果反复论证他们的睿智与英明。常常倦怠地一边写作一边唾弃自己的无耻,为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大声作呕。思想与文字的分离,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残,粉饰了太平,连同思想一并地麻木。”无数次我都想逃离,哪怕是做最下等最繁重的工作。

我也终于明白,我正在整理的这部书话集,并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读后感,它记录了一个书虫在阅读中完成的精神成长史,常在书评中进行人书对话,加入个人经历。我不知对这部分内容应作怎样的修改,最好能隐去个人,扩大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不是在控诉,而是阐述智慧。

我昨日的文字,包括今天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书写的私人性和随意性,使得它们难登上大雅之堂,有些论题大异于俗、难能可贵,改动起来却很需费一番心力。但这件工作很值得一做。在修改的过程中,将昨日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书重温一遍,这些书都将构成我的思想根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读书志6】我的精神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