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那么聪明,为什么非要做“支付鸨”?

这篇文章阅读大概需要八分钟。略长,但我相信会给予您一些新的点子。感谢您的认真阅读。

马云那么聪明,为什么非要做“支付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支付宝又又又被骂了。
在支付宝老大彭蕾的道歉信下,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论:阿里巴巴就不能好好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非去跨界吗?
的确,阿里巴巴一直致力于做社交平台,但从“集福”到“支付鸨”,至今也没得到什么好评。
那么聪明如马云,为什么还是非要做社交平台呢?

其实都是被逼的。
在我看来,这次的“支付鸨”,是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营销事件,也是阿里巴巴“狗急跳墙”的最好证明。

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比PC端市场大得多。所以必须做社交。

今年的双十一数据显示,阿里巴巴82%的订单都是在无线端完成的。
这意味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了PC端了。
那么我们用手机一般干什么?无非两件事:购买和社交。相比于PC的工作性质,手机更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所以要占领手机市场,就必须进入社交市场。在现在的社会,手机基本就等同于社交,就算是你看新闻,最成功的几款app也加入了评论等社交成分。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就做购买,不做社交?不!大佬们的最终目的是社交+购买。

马云在达沃斯的演讲中,提到希望以后不再有人讨论电子商务,而是电子商务进入人们的生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平常。而今年,马云也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这种概念的本质,不过是做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就是说,将现实生活结合进互联网中。
为什么要融合?
消费者在每次购买时,都有一个决策过程,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收集信息。原来我们可以在店内店外各方面收集信息,而现在电子商务的普及,导致我们无法收集传统的眼见为实的店面信息或者营业员等信息,那么最看重的信息,就变成了评论。你想想你每次在淘宝上买东西,是不是一定要看看评价?那么如果有了社交的数据,每次你浏览商品时,页面告诉你,你的某某朋友也买了这样东西,是不是会更加促进你的购买行为?现代人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有多严重不需我赘述了,在一堆评价里,无疑对你影响最大的就是你认识的人的评论,也许是朋友,也许是父母,也许是你崇拜的人。
大佬们想做的,是通过社交把所有人联系起来,从而把你们的购买行为连起来,再进一步,将你们的所有行为都联系起来,让你现实中的朋友圈和网络中的朋友圈完全重合,以方便他们推测和影响你的行为。说到底,所有大佬想做的都是P2P和O2O平台,是人与人联系起来的网络,是线上和线下的统一。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

那么我们又来看看,现在社交做得最好的腾讯在做什么?

腾讯可以说是中国现在社交领域做的最好的公司了。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就是微信那几亿用户每天不间断给它提供的社交数据。这些社交数据不仅将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带入了互联网中,也使腾讯在其他公司中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可是,腾讯目前的盈利额60%都是来自游戏和娱乐。也就是说,它至今还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变现,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怎么办?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的朋友给你用微信发了淘宝的链接,你是无法直接打开的,只能通过Safari打开。也就是说,微信是屏蔽了阿里巴巴的。腾讯企图通过全力阻止阿里巴巴进入社交领域,来给自己争取时间差,实现自己社交功能的变现。一旦阿里巴巴进入了社交领域,抢夺了腾讯的客户群体,腾讯就很可能还没有完成变现,就已经在社交市场没有了优势。

腾讯一方面阻止阿里巴巴,一方面也拓宽了自己的业务领域。

腾讯有了自己的群众基础,有了较为成熟的支付功能,那么它在变现中,就只差一个成熟的商城。腾讯已经入股了京东,不能动淘宝天猫,就动京东。但是很明显,刘强东是不想仅仅成为腾讯的一部分的,所以腾讯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商城。
可是要短时间建立一个足以和淘宝天猫抗衡的商城,是非常难的。于是腾讯走了另一条路:小程序。
腾讯先前建立的公众号功能,其实和淘宝天猫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人人都可以申请公众号,但公众号中有影响力的,就像是微博上的大V一样。所以公众号终究是一个B2P的平台,目的是为了取代各大媒体和大部分小公司的主页。现在很多公司没有自己的网站、主页,但一定会有公众号,他们通过公众号这个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业务。
而现在,腾讯在公众号上建立了小程序。这个小程序的目的,就是取代各种app。许多小公司的支付、盈利,是靠的在公司自主开发的app实现的。而app这种东西,开发很麻烦,还需要宣传来积累用户。而现在,有了小程序,可以在公司本来就有的公众号上,用小程序来帮助自己变现盈利。而且公众号的关注量和微信本身的用户群也减小了宣传压力。作为用户,你比较愿意多关注一个公众号还是多安装一个app?
是不是看到现在都觉得小程序是一个双赢的功能?既帮助了小企业,也方便了用户?
可是诡异就诡异在小程序的开发工具。小程序的开发工具是腾讯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开发工具,它甚至不是开源的,需要开发者在申请的时候自行扫码下载。也就是说,腾讯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像是iOS和windows不通用一样的,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依托这个系统开发出来的,各个公司盈利的小程序,就相当于腾讯自己独立的一个商城。
有了社交用户基础,有了稳定的微信支付,有了依托小程序搭建的商城,你确定你以后买东西还会专门关掉微信,打开淘宝来购买吗?是不是微信直接购买比较方便?
微信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都进入阿里巴巴的零售领域了,你觉得阿里巴巴会坐以待毙吗?

阿里巴巴为什么会选择支付宝来构建社交网络?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腾讯希望创造一个时间差,来阻止阿里巴巴涉足社交领域,以方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优势变现,也就是搭建自己的商城。
而阿里巴巴就要利用这个时间差,来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这个时间差有多长,阿里巴巴和腾讯都说不准,所以要在激烈的互联网战争中活下来,就要越快越好。
淘宝天猫都是B2P的平台,大部分是商家对个人的平台,而且大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关系,无法反映现实生活的联系。而纵观阿里巴巴的所有产品,稍微和现实沾一点边又拥有大量用户的就是支付宝了——起码可以通过是否有私人资金来往判断两个用户现实是否有联系,而且支付宝也基本可以算做一个P2P平台,用户基础也好。所以,以这个为突破点,来建立社交网络,会容易那么一点点。

那么为什么我说这次的“支付鸨”事件是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营销案件?

据最新的数据,用户每天挂在微信上的时间平均为4个小时。微信的流量已经大到很难撼动了。支付宝就急了,它必须利用一些事件,来为自己吸收流量。从这一点来说,这次的“支付鸨”事件非常成功。我相信很多人都忍不住打开支付宝去看两眼,虽然可能因为删得快,你啥也没看见,但这次的事件的确为支付宝吸收了很大的流量。圈子这个功能本身,的确也可以吸收一大堆用户,特别是正愁自己自拍没地方发的妹纸们。
但是失败在哪里?消费者行为学中有一种记忆,叫做“闪光点记忆”,指人们会长时间记住一些“闪光点”事件,甚至由“闪光点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但不幸的是,因为电子商务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真假,不知道应该信什么的时候,就更为倾向相信负面的消息。一个品牌,出现一个负面消息,可能要花很久时间、很大精力才会转变它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比如现在提起优衣库,你是不是还是会记得“试衣间事件”?这次的“支付鸨”事件,不知道会导致多少消费者对支付宝的失望,阿里巴巴又要花多少时间去挽救他们的形象。

最后说两句

其实我估计马云看到82%的数据,心里应该挺复杂的。自己的社交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用户已经十分依赖手机了。不过互联网时代就是这样,发展飞速,快到你想不到。互联网时代的厮杀其实也很残酷啊。

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公司,都有具有网络效应的,他们的价值随着他们吸收的用户增加,用户对其的依赖度也是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而增加的。他们吸收的用户越多,他们的力量也越大。
一旦一家公司独大,囊括了所有的业务,后果,你们想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云那么聪明,为什么非要做“支付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