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被打,顺丰老总愤怒发声”论归属感的养成

1.

最近,顺丰火了。

事态的起源是一场轻微车祸,甚至连车祸都算不上,只不过在低速状态三轮车和汽车剐蹭罢了。

哪知道,汽车司机不依不饶,不能从正常的程序或手段来解决,反倒是背道而驰,选择持续责打一位20出头的快递小哥连续十来分钟,其间粗口不断,耳光反复。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小哥为了不丢饭碗忍气吞声,但小哥背后的人怒了,顺丰老总王卫扬言“不妥善处理就不配做老总。”

这下好了,又满足了多少怀有侠客情节的小伙伴们对“见不平拔刀助”的意淫?

又有多少年轻小伙在择业时率先考虑顺丰呢?

又有多少白领在需要邮寄快递时首先考虑顺丰呢?

要我说,顺丰这步棋下得真是妙!

但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下棋,而是企业文化不断熏陶下得“率性而为”,而这种文化就是顺丰在不断为旗下的7万名快递小哥创造的归属感。

2.

从就学到择业,一路没做过带“长”的领导。 唯一敢拿出来当作谈资的就是6年前当了家长。

随着闺女的一天天长大,她的社交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直到有一天,幼儿园放学回家,小妞委屈的说:“妈妈,今天在学校小明欺负我了。”

我相信,每一位做家长的在此时都不可能泰然自若。 至少我不淡定了。

“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你也直接打回去,打不过就把他推到赶紧跑。不要害怕,把他打疼了,打哭了,就让他来找我,该去给他看病咱就去。不怕,有妈妈呢。但前提是,你绝不能先动手。”

我相信,看到这儿,你们一定会鄙视我这种简单粗暴的。

但即使被你们鄙视一万次,我也要告诉我闺女:“无论何时,爸爸妈妈都站在你身后。”

当然,道理可以冷静下来再讲。但在情绪的关口,还真要靠这样简单粗暴才能给孩子一个归属感,至少让她感觉到很安全、不孤独。

3.

都是烟火儿女,谁人不吃五谷杂粮,谁人不会买菜做饭。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小区门口有好几家小菜店,但我只去其中的一家。即使多走几步也风雨不改。 那是一对外地口音的夫妻俩在经营。

第一次上门时,称完选好的菜,老板又特地加了根葱:“姐,送你的。炖排骨的时候不加葱怎么会好吃?”要知道,那天我选了排骨和冬瓜还真忘了选葱。

第二次上门,小店里熙熙攘攘,我埋头选菜,突然老板对着我喊道:“姐,上次你让我给你留点空心菜,诺,给你。”说完,就从他柜台旁边的蔬菜区递给我一捆。

我诧异,何时有过这事?正想出声反问,却见他对我微微的使了个眼色。过了一会儿,店里的人少了,他才出声说:“刚才有俩人是小偷,我都注意他们好几天,我看他们一直往你身边靠,可不能让他们在我店里办这事呀!可他们又是一个团伙,我也不敢在明面上得罪他们。”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一刻那个矮个子的男人好像忽然高大起来。

随后,就成了他店里的常客,偶尔忘了带钱也可时不时的赊个账或者接受一些赠送的葱花香菜。

按理说,我与那老板素昧平生,他却能如此在意一位普通顾客。我想这便是所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即使他的菜价偶尔会比别家的稍贵一些,但从心理上看,我总觉得从他那里买回来的菜总是格外的香一点。


百度百科上讲到,“归属感”指的就是在他人或者团体中感受到的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在家庭里体会到爱与被爱,在朋友见体会到尊重和重视,在职场中体会到肯定和需要,这些不都是归属感的刚性需求吗?

朋友A总说自己家的孩子太过叛逆,可他是否想到若干年前,孩子想给他讲讲学校里的那些新鲜事时,他的一脸不耐烦;

朋友B总说自己没几个朋友,圈子太狭窄,可他还记得当年他哥们走不出失恋的阴影,约他去喝酒时,他那不可一世看笑话的态度;

朋友C总说下属太难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那他一定时忘了当年团队里一起开发的项目获得成功,老板给的奖励他独自揽下,伤透了同僚的心。

很多人都说,有饭吃,有水喝,有床睡,回家自动连上WI-FI,这就是归属感。

但这其实只是来自房子的归属感,其实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来自爱人,来自父母,甚至来自职场集体的认同感。

所以说,顺丰老总很聪明。他不仅让挨打的快递小哥感受到了来自家的温暖,也让围观的所有顺丰员工都产生了安全感,你说这步棋妙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递小哥被打,顺丰老总愤怒发声”论归属感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