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自控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村上春树

      日本的跑步爱好者村上春树,从33岁开始跑步,迄今为止已经坚持了35个年头了。和其他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也是闻名全球的日本知名小说家,坚持笔耕不辍且获奖无数。为什么优秀的“别人”,总是比普通的我们看上去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成就呢?也许,探索《自控力》的奥秘会给你答案。

      《自控力》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她是心理学家,也是健康教育家。由她开设的“自控力科学”课程大受学生欢迎,本书就来源于课程的实践。书中全面介绍了自控力的原理,分析了影响自控力的各种因素,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全面阐释了如何摆脱诱惑的美妙陷阱,自控力的局限性,以及培养自控力的多种方法。


当我们在谈自控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突然的自我”

      想象一下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惬意的你在晒太阳,忽然草丛里传来一阵沙沙声,你警惕地四处张望,发现不知何时一头猛兽已对你虎视眈眈。下一步你会做什么?不,也许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你就会感觉血液流向四肢,大脑中只剩下一个声音“跑!”。再想象另外一个画面,天气晴朗的午后,你漫步在街上,突然被一股甜美香气吸引,等你回过神来,”duang“ 你已站在蛋糕店的收银台前准备结账了。

那么问题来了,上述哪个是真正的自我?

      答案是,都是真正的自我。猛兽是外在的威胁,让你做出了应激反应;而香喷喷的蛋糕,则让你的大脑分泌出多巴胺,释放出内心的欲望。

      原始人茹毛饮血,每一秒都与天斗,摄取高热量和高脂肪是生存本能,重视眼前利益是大势所趋,如果想着自控,根本活不到今天。而富饶的物质社会,现代人的首要问题已经从保证生命存续,变成了与周遭的诱惑抗争,前额皮质由此进化而来。而据现代神经学研究发现,大脑中进化出来的前额皮质,就是现代人自控力的物质基础。

但本能中追求眼前利益的原始大脑并没有消亡,而是与人类进化出来的理性部分争夺大脑的控制权,由此,才出现了大脑中的“两个自我“。两个自我不断争斗,诱惑与控制一争高下。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控力脱颖而出呢?

二、增强自控力的几个要点

1.放弃完美控制

      是的,你没听错,在探讨如何提高自控力之前,我们先要放弃完美控制,切记不要想着控制一切。因为你的控制区域在与多巴胺抗衡的时候,需要三思而后行,这可不是什么轻松活,而自控恰好是最耗费能量的活动。如果想对事事操控,结果只能是感到身心巨大压力而自暴自弃。

      自控力和肌肉一样,也是有极限的,“自控力肌肉“也会疲惫不堪。大脑为了保证人体正常运转,会抑制最耗费能量的自我控制。每拒绝一次诱惑,意志力就会降低一格”电量“,总会有那么一刻,你累到无力反抗诱惑。暴饮暴食,通宵玩电脑,熬夜追剧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了。

      认清这个事实,会帮助你更好地运用自控力。与之相对应的,《自控力》书中,也介绍了“那又如何”效应:这种效应描述了放纵后产生的罪恶感,会导致更严重放纵的循坏。“破罐子破摔” 会导致更多堕落的,并不因为上一次放弃,而是放弃后产生的罪恶感与羞耻感。想要减肥的人们,在失败后,会感到沮丧,转而投向食物的怀抱寻求安慰。

      如何打破这个循坏?答案就是自我谅解,不要对自己太严苛。因为失败后的自我批评,只会让自己感到更加沮丧,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要自我谅解,思考自己为何失败。我们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更要在在失败的时候鼓励自己。

2.“善行“后的”恶行“

      作为人类,我们自视甚高,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在街上遇到乞丐,会慷慨解囊;点外卖时会注意环保,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但接下来呢,你可能在之后的捐款活动中一毛不拔,或者在晚餐时多点了一个鸡腿给自己做为奖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许可“,当你做善事时会自我感觉良好,从而相信自己做的决定都是好的,而放纵自己的冲动。


当我们在谈自控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头脑中的两个自我产生了错觉,“恶行”成为“善行”之后对自己的奖励。例如健身之后的大吃大喝。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目标,而向诱惑屈服了。如何避免这种行为?要如西方世界中常说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不要将”善行“与”恶行“混为一谈。

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要牢记你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目标,是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要被诱惑所吸引。

3.“冲动的惩罚”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完成一天的工作,本来想去健身房做个瑜伽舒缓放松。但是途经商场,优惠信息和免费蛋糕试吃,吸引了你的关注。懵懂中走进商场, “买一送一”、“三件8折“让你感到兴奋不已。带着一大包食物满载而归的结果,就是你又在家里窝了一个周末,不停的刷着手机,或者通宵追剧。周日晚上,又感到一丝空虚。并下定决心下个周五绝对要去健身房打卡,抱着乐观的精神沉沉睡去…


当我们在谈自控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无力反抗诱惑的道路上,你并不是一个人!当大脑分泌多巴胺时,我们往往很难抵御外在的诱惑。神经营销学的崛起,就是来源于这个原理。打折促销对于精明的主妇,新品套餐对于消费者,快餐店的香味对于走过的行人,都是上述原理的体现。

      陈奕迅在《红玫瑰》歌中唱到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针对多巴胺的诱惑,就需要我们区分欲望和快乐,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欲望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将你引入不同方向的河流,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正如硬币都有正反面,合理利用多巴胺的分泌,也可以让自己尽快完成一些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如及时完成工作可以给自己奖励一个蛋糕,或者带上枯燥的材料到咖啡厅完成。

4.“上锁的巧克力”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chell)教授以4~5岁的孩子为对象,进行了一项糖果实验。孩子们被安排坐在放好糖果的桌子前,然后教授告诉孩子们他要出去,15分钟之后才能回来。“你们随时都可以把糖吃掉,但如果你们中有谁能在老师回来前都忍住没吃糖的话,那么我会再奖励他一颗糖。” 自我控制力较弱的孩子等不及就把糖吃掉了。而自我控制力强的孩子能够抵抗住诱惑,从而得到第二颗糖。

      《自控力》书中提到了“延迟折扣”这一概念,等待的奖励时间越长,奖励带给你的价值就越低。人们往往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性忽视未来更大的幸福。人类在和诱惑交锋时,往往会丧失理性,而却从于眼前的利益。原因是大脑还没有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做出回应。

      科学家发现,没能战胜糖果诱惑的孩子,被放在桌上的糖果和显示时间的钟表折磨得痛苦不已。而成功战胜诱惑的孩子,则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他们要么闭上眼睛不去看,要么用唱歌或找些其他事情做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这就揭示了自控力的一个秘诀,要摆脱诱惑,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限制自己的选择,就是所谓的“预先承诺”。看书时总想刷刷手机?在手机上试试时间管理app;总想在临睡前零食?快把他们锁进柜子里。

      不要对未来的自己存有太多奢望,因为人们总是认为未来自己会更有自控力,从而导致拖延。将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合二为一,才能保护好最终的目标不被暂时的冲动所伤。

5.榜样的力量

      科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好坏习惯,都会像流感一样会传染。早在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过研究。研究小组对有紧密社会联系的12067人,分3组进行了3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固定时间内,如果调查对象的朋友变胖,那么他本人变胖的几率增加57%;如果调查对象的兄弟姐妹或配偶变胖,他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或37%。如果他有一个极其亲密的胖子朋友,他变胖的几率会增大3倍。

      因为当我们想到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人时,大脑会将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好习惯与坏习惯皆是如此。所以,当你下次想要放纵自己时,想象一个自己视为榜样的人,会如何抉择吧。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他人即地狱”。因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正如存在我们大脑中的“两个自我”,一个想随时得到满足的自我,另一个有着美好目标的自我。人生来就伴随着压力与失控,也会通过种种方法得到平静。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意志力实验来增强自控力,冥想,锻炼,健康饮食,社会认同,睡眠,延迟满足等,来鼓励自己改变生活中的行为。而作者凯利.麦克尼格尔教授认为,自控力的无上法,并不是压抑想法,而是给自控留出一点空间。学会与失控的另一个我同行,承认ta的存在,直面欲望本身,学会调和冲突的自我。

      他人可能是地狱,但一个全新的“你”,也有可能是别人的天堂。学会与自己和解,每次进步一点点,分清短期欲望和长期目标。不要在某一次失控之后,自暴自弃,带着内疚感与羞耻感放弃尝试,而是应该自我鼓励。毕竟,有生之年,能遇见全新的你,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吧。好了,捡起你的自控力该干啥干啥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在谈自控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