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拾遗│一代开国君主,受民爱戴,却为国捐躯

溱洧拾遗第1期

溱洧拾遗│一代开国君主,受民爱戴,却为国捐躯_第1张图片

有一位开国君主,他才能卓越,受民爱戴,最终却为了国家战死

这位君主是西周末年郑国的第一位君主,史称郑桓公。他姓姬名友,是西周王室成员,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在位35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771年)。

为什么叫他郑桓公?

溱洧拾遗│一代开国君主,受民爱戴,却为国捐躯_第2张图片

“郑”的由来。

周厉王在世时,姬友还是王子,没有自己的封地。周宣王即位后,觉得姬友能力卓越,可以自立门户了,于是便将京都(今西安一带)内的郑地(今陕西华县西北)作为封地,册封给了自己的这位王弟,建立了诸侯国——郑国。这样,姬友成为了郑国的开国国君

还有一点,郑国国君也常被称为“郑伯”。因为按照西周王朝规定,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爵位是伯爵,所以又称郑国国君为“郑伯”

溱洧拾遗│一代开国君主,受民爱戴,却为国捐躯_第3张图片

“桓”的由来。

郑桓公中的“桓”是其谥号。在历代君王中,能用“桓”字做谥号的,说明他战功赫赫、勤政爱民。虽然史书上关于姬友的记载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受民爱戴。《史记》记载他“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姬友当了郑国国君后,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强民富,四方诸侯国与他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受到了国民的爱戴。

好贤爱才。姬友治国能力突出,到了他侄子周幽王时,更是当上了司徒,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善于治国的君主,大都求贤若渴,非常爱惜人才。姬友也是这样,如果遇到有才华的人来投靠,不仅安排住处,还供给衣食,并亲自前去探望。相传,《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歌颂他而作。

眼光长远。虽然姬友才能卓越,但他的侄子周幽王比较昏庸。周幽王重用奸臣,宠信褒姒,不理朝政,民间怨声载道,诸侯们也有叛离之心。姬友见此,忧心忡忡,料到国家必有祸患,而又无能为力,只好另做打算。他与周朝一名叫太史伯的史官多次商量后,计划将郑国东迁至溱水、洧水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

忠于国家。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太过无能,不但玩“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而且还要废掉王后和储君,终于引火烧身,引得其他诸侯国的不满,爆发了犬戎之乱。在犬戎之乱中,姬友奋勇勤王,但终因寡不敌众,与周幽王一起被杀于骊山战场。

姬友死后,被儿子郑庄公葬于郑国封地,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溱洧拾遗│一代开国君主,受民爱戴,却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