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察
过去一年里,有一个现象被炒得火热——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学习技能。
他们会在自己工作旁边加上更多的职业名称——插画师、视觉引导、生涯规划、小说家、摄影师……这些人称呼自己为 “斜杠青年” 。
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斜杠青年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新的职业发展趋势。
另一派认为,斜杠青年都是自己主业做不好,才来做斜杠的——你会找一个斜杠的摄影师给你拍婚纱照吗?
我们来谈谈这种现象——也谈谈看,我们除了做好自己的职业,还有什么可能。
一个概念
这种现象最近2年才在国内流行,源头则是在10年前的纽约。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写了一本书——《多重职业》,书中称为“The Slash Effect”(斜杠效用),后来在国内被翻译成了“斜杠青年”。
青年这两个字不知道怎么被放上去的——显然,斜杠与年龄无关—— 如果一定要有关,也是正相关 。
我认为越成熟的人越有机会成为斜杠,一方面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一方面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更容易迁移。
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可更多投入新技能,同时人际关系更容易变现。
根据Marci的本意,斜杠的标准应该是“拥有2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识的技能优势” ,即这个技能至少能达到最低的职业交付水平,也就是能收到钱,最好能达到专业水平,与专业选手有一拼。
比如说你喜欢摄影,拍了几千张照片,发朋友圈大家啧啧点赞,其实很难斜杠“摄影师”。
除非有一天有人愿意付钱请你去拍照。
发展多重身份并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有人愿意付钱,证明你达到了一定的他人辨识的技能优势 。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原来是跨国公司的二把手,中国区的第一负责人。
辞职以后,他一边在做投资,一边在画唐卡(用彩缎装裱后悬挂的宗教卷轴画),自己还是多个公司的高管教练。
他画的唐卡非常好看,你几乎想象不出他曾经是个职业经理人。
Marci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五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还在兴趣爱好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2.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计算机程序员+戏剧导演。
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也是互为休息。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平衡,例如艺术顾问+普拉提教练。
事实上,对于脑力工作者,如果能够发展一个体力劳动的身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我们这周的特约成长导师Susan就在业余时间教爵士舞。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Marci自己的斜杠模式。
这四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工作。
这条路径其实就是知识性IP 。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
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个身份才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也可以,但它要求你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需要涉及到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
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再比如说互联网公司中的运营、产品经理。
我们都在面临一个职能越来越斜杠的时代。
斜杠青年到底是“不务正业”还是“一专多能”?
有人说,人精力有限,需要专注,成为高手需要10000小时。
但除了艺术和学术领域以外,大部分事情并不需要你把一生投入才能获得“显著可识别的优势”,成为博士也只需要5年的时间。
既然一万小时不是人生的必然途径。
选择投入一个做到极致,还是投入多个体验人生可能性,更多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没有好坏之分。
其实这选择和3个东西相关——人的价值观、人生所处阶段、社会家庭允许条件。
不同时间段的人生方向不同, 青年人还没有找到值得投入的一个领域之前,斜杠是个好探索策略,而中年人在社会认同和尊重足够之后,斜杠也是个不错的自我实现策略。
在富裕、开放的国家和家庭 ,斜杠更容易发生;家庭中女性的经济压力比较小,她们斜杠的比例也更加多。
其实吧——真正的专注者根本无暇和我们探讨关于斜杠的话题,对于他们来说,眼前这一小块领域就足够深远有趣了
——而大部分吃瓜群众,他们的时间都花在了看美剧和刷淘宝,对他们来说,斜杠其实是聚焦。
在我看来,斜杠至少有这样3种好处:
1.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斜杠是一种良好的补充
常常有刚毕业的人问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该怎么办?
其实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概率是很小的,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开始求职之后,还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好不容易搞明白,又已经被压在买房、结婚、养孩子的大山之下,动弹不得。
另一种可能是你喜欢的工作未必能养活你。
这个时候,斜杠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式。
上班赚钱,下班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仅仅是乐趣,那么享受就好。如果技能可提升,也未必不是一种收入来源。
2. 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斜杠是一种持续的探索
社会和自我都在迅速地改变。在主业之外发展第二职业,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自我和探索社会的方式。
有一次看吴晓波的节目,提到自己为什么想要创业,他说作为一个中国经济的观察者,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亲身参与其中,而参与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创业。
吴晓波本人也是一个斜杠:作家/商人/学者。他的时间1/3用来写作,1/3用来调研,1/3用来经商。
3. 多重技能是不确定中的保护机制
生物界中,动物往往会繁殖出超过繁衍种族需要的后代。
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种族会面临环境变化——这个变化无法预测,只能适应,所以多生几个,看谁能跑出来。
企业也在设置自己的冗余部门,比如当年腾讯做微信的时候,有3个部门同时在做类似微信的产品,马化腾也不知道谁能跑出来。
谁知道最后是一个做邮箱的团队做出来了微信呢?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多储存一些冗余的能力,并且善于各种组合,也是一个有效抵御风险的方式。我在《未来世界里只有3种人》中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络节点,你需要学会传播、生产、链接人,以及了解自身想要做什么。
什么人并不适合斜杠?
首先是那些已经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他能看到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可以探索,本身精力都用不完。
对于他们来说,先专注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等遇到瓶颈的时候再尝试打开可能性,是最高效率的人生策略。
其次就是那些自己主业没做明白、生存堪忧的人
——你的工作绝不会因为你仅仅换一个新鲜领域而变得更简单,反而会更难。
你不是斜杠,你只是不断转场——别用选择代替努力。
一个总结
5种不同的斜杠方式
主业+兴趣、左右脑、脑体结合、写作演讲顾问培训四件套,以及多职能的斜杠;
斜杠现象受价值观、人生阶段以及社会家庭条件的影响。
斜杠是一种现有工作的良好补充,是持续地自我探索,也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保护策略。
研究下你身边至少3位“号称”斜杠的人,他们是真的斜杠吗?
有没有显著的可识别优势?
你自己面对斜杠的态度是怎样的?
你现阶段适合斜杠吗?
如果有可能,你会在未来什么时候开始尝试更多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