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七)星系或星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

1、恒星系的形态

宇宙中任何物体的形态都是由自然规律确定的,而每一个星体或星系的形态的具体形成,因条件不同而不同,故其形态各异。,恒星系形态的形成与它们受到的作用力及其它环境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些因素包括量子场力,恒星系之间相互屏蔽量子场力的影响力,原始星云团的温度、自转和绕中心旋转的速度,作用于星云团上、下面与四周的压差等因素都有关。由于原始星云团是由气态的氢原子和中子在与宇宙中心的不同中心距离和温度下逐次化生,并在温度为1-0.16K的量子场中逐次膨胀和冷却形成的。从整体上讲所有“星云团”都被淹没于极冷的量子场中,它们形成时的最初温度值,都是从宇宙中心高温度向边缘逐渐降低而达到的某一低温度值。所以形成的恒星系形状都各有差异。

(1)处于宇宙中心的星系(银河系)因自转和绕宇宙中心旋转合一,张力相对较小;上、下压差也较小,又无其它星系屏蔽,温度最高、在形成过程中的旋转时间长,故在量子场力平衡下,在中心形成一个上下略扁且具有4条旋臂的圆盘状漩涡星系。

(2)离宇宙中心较近的恒星系,除自转影响外,因绕宇宙中心旋转的转速较快,张力较大,又有其它恒星系屏蔽影响,上、下与四周压差较大使扁度增大,但因温度较高定形的旋转时间较长,故在量子场力的平衡下,形成较扁且具有多个对称旋臂的椭圆盘状漩涡星系。

(3)离中心较远的恒星系除自转影响外,由于绕宇宙中心旋转的速度快,张力大,上、下与四周压差也大,又有其它恒星系屏蔽影响,本应形成椭圆盘状漩涡星系,但是旋转成形时间短,还未形成椭圆状即被冷却定形,故在量子场力平衡下形成不规则盘状漩涡星系。以上三种恒星系,其中心都存在一个巨大的漩涡黑洞。但圆盘和椭圆盘漩涡星系约占总恒星系的80%,不规则漩涡恒星系仅占20%。

由于这些恒星系都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地区,而且最中心温度最高,虽然量子场中量子运动的有序化程度相对较低,作用力相对于外围小,但四周受力仍较均匀,故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都被压向中心区域,当内外压平衡时,就形成一个由恒星系按球层环状(环套环)组成的宇宙核球。

2、宇宙核球以外的星系或星体的形态

处于宇宙核球之外的星体或星系一般是不发光的。它们都是由比氢及氦元素重的各种重元素构成。由于它们形成的原始星云团,重量趋于越来越重,温度越来越低,除自转的影响外,其绕宇宙中心旋转的速度起来越快,形成的张力大,造成上、下与四周的压力差也起来越大,又有星系相互屏蔽作用,因而在量子场力的平衡作用下,星系逐渐向宇宙核球中心水平面的宇宙盘压缩,由第二层物质宇宙中的较轻的物质元素构成的部分星系形成宇宙核球与宇宙盘之间结合部的星体或星系,而其它较重的物质元素构成的星系都被压缩到宇宙盘上,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宇宙中心旋转,其旋转轨道就像一张唱盘上的螺纹或像十大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看上去就像是在宇宙核球中心水平面位置上形成的平坦宇宙,而且由于它们的温度非常低,在冷却形成星体或星系的过程中还必须经过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的三相演变。形成的时间又短,所以形成的星体或星系都是形态各异的不规则星体或星系。

3、星系或星体的运动状态

星体或恒星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星系的运行轨道是圆形或是椭圆形依其受力状态(包括受量子场力和星体或星系之间相互屏蔽量子场力的情况)而定。其具体的运动轨道的位置则与星体或星系运转轨道面与宇宙盘面的夹角大小而定,若四周受力均匀,那么它们的运行轨道就是圆形或近圆形。若因星体或星系间相互屏蔽而造成对称方向受力不均,则形成椭圆形轨道,其力度差额越大,椭圆度就越大。

若星体或星系的轨道面与宇宙盘面无夹角,那么它们就在宇宙中心水平面上或在与宇宙中心水平面平行的轨道面上作圆形(受力均匀)或椭圆形(受力对称不均匀)轨道运转。若有夹角,它们就在该夹角的轨道面上作圆形(受力均匀)或椭圆形(受力对称不均)轨道运转,夹角越大,星体或星系离开宇宙中心水平面的距离则越大,夹角最大者可达90度,即轨道面与宇宙中心水平面垂直。

由于实体物质宇宙中所有的星体或星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屏蔽量子场力的作用,而屏蔽能力的大小,则与它们的物质成分,大小,密度和距离有关。若物质成分相同,那么屏蔽力的大小,则与它们的体积和密度的大小(即质量的大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屏蔽能力越大对它们的运行轨道的影响越大。由于导致受力不均,故绝大多数星体或星系运行轨道,在量子场力的平衡下形成椭圆形轨道绕中心运转。而且所有星体或星系都在宇宙盘面上、或在宇宙盘面上、下、一定距离处,在自转的同时绕中心作圆(影响力相互抵消)或椭圆(影响力不能抵消,差值越大,椭圆度越大)轨道运动。

宇宙中所有的行星、恒星或星系的运动都是在量子场力(量子及恒星或类星体发射的光辐射粒子的撞击力)平衡作用下作复合式的平稳运动,而且都是圆周运动。一切运动都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因为根据惯性原理,一切天体一旦被置于匀速圆周运动时,便不需要使它们运转的作用力了。但是,由于天体绕中心旋转,就会产生一个向外的离心力或张力,。为了防止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去,就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去平衡离心力。量子场力(即以每秒30万公里之速度运动的量子对物体的撞击压力)的作用力刚好是天体的重力,也正好与它绕中心旋转產生的离心力平衡,因而能始终保持天体绕恒星或星系及宇宙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谓“万有引力”是根本不存在的。量子场力才是维护一切天体正常运动的万有之力。

4、星系或星体轨道位置的螺旋式位移

由于实体物质形态宇宙中所有星体或星系都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中心作圆或椭圆形周期性的旋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屏蔽的影响力每时每刻都是变化着的。而且这种变化着的影响也是呈现周期性的。从而引起绕中心旋转的轨道位置不确定,也是变化的。在量子场力的综合平衡下,每一个星体或星系的运动轨道都处在一个最小尺度(距中心最近)的轨道和一个最大尺度(距中心最远)的轨道之间的范围内呈螺旋(如盘形蚊香)状来回往复趋于最小或最大轨道之间变化的位置上旋转运动。当达与中心最小距离轨道旋转时,就逐渐趋向最远中心距的轨道螺旋移动。当达最大中心距轨道旋转一周后,又逐渐沿螺旋向最小中心距轨道返回。也就是说,它们在自转和绕中心旋转的同时,又在离中心最近和最远的轨道之间呈螺旋形往复来回地位移着。但是它们不论在离中心最近的小轨道或是在离中心最远的大轨道上旋转运动,其运动周期的相对变化较小,这一特点是因为它们旋转运动的角速度相同所决定。其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是在量子场力作用下自动平衡的结果。即在小轨道位置上运动时,自转速度相对较快,而绕中心旋转的速度相对较慢。在大轨道位置上运动时,自转速度相对较慢。而绕中心旋转的速度相对较快。如,地球在4亿年前,一天仅为21.5小时,一年为405天,2亿年前,一天为23小时,一年为385天,而现在一年为365天(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时间)。一天为24小时(即地球自转一周时间)而且,目前地球仍在向大轨道位置螺旋移动。又如太阳,据计算,太阳诞生时其旋转轨道距银河系中心22000光年,而50亿年后的今天,其旋转轨道已距银河系中心32500光年。即如今的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轨道已呈螺旋形外移了10500光年。

由于星体或星系运行位置的螺旋形往返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我们很难观测到它的全过程。如水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每300万年呈螺旋形由近至远往返一次。月球的轨道位置也在呈螺旋形远离地球,古代受月球屏蔽作用产生的潮汐作用强,而现在的潮汐较弱,但这些影响都是周期性的。尤其是太阳轨道的螺旋位移周期对太阳系内(尤其对地球)的气候影响特别严重,地球有史以来所发生的6次生物大灭绝都与此有关。因它周期性地出现造成不适应生物和人类生存的气候等环境条件。

5、星系或星体在椭圆形轨道上的运动的特点

星体或星系在椭圆形轨道上绕中心旋转时,每旋转一周各有2个与中心对称的最近点和最远点,当向离中心最远点运动时,星体或星系是远离我们而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由于它们绕中心旋转的速度越快,故远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如今我们在银河系和与之相邻近的河外星系中,观察到一些星系或星系中的星体在向我们地球方向飞来,或离地球向远方飞去。如金牛座中距地球65光年的毕宿星五,正以50公里/秒之速离我们而去。天鸽座的BD星正以500公里/秒的速度离我们而去。距地球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6700公里/秒的速度远离我们。距地球2.4亿公里的牵牛座正以39400公里/秒之速度远离我们。反之当离开最远点向着距离中心最近点运动时,星体或星系就会向我们迎面飞来。如天琴座中距地球26.3光年的织女星,正以14公里/秒之速度向我们飞来。距地球800光年的北极星,正以17公里/秒之速度向我们飞来。距地球220万光年的大仙女座正以125公里/秒之速度向我们飞来。仙武座中VX星正以405公里/秒之速度向我们飞来。距地球400光年的长蛇星座正以600公里/秒之速度向我们飞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这些星系在绕本星系中心旋转。当达一定旋转角度时,星系中有的星体就会向着地球飞来或背离地球飞去。其运动的方向随旋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个原因是因它们受到邻近运动着的星系屏蔽量子场力的影响,产生向屏蔽强的方向运动。当相互间的屏蔽作用发生变化时,它们运动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它们的运动轨道尺度非常大,看上去好像永远不变似的。其实它们的飞行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当几亿或几十亿年后星系旋转角度达另一定角度时或相互屏蔽量子场力的作用变化到某一时刻时,它们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而反其道而行之。即向地球飞奔而来的星体或星系将离开地球向远方飞去,而原离开地球飞去的星体或星系将向地球方向飞来。并周而复始地运动。若距地球400光年的长蛇座真以每秒600公里之速度向地球飞来,那么两者早在它们形成之后的20万年左右就相撞了,但实际上自宇宙诞生200亿年来,不仅两者未撞,而且各星系之间都相安无事。

现代天文学家普遍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目前看到的最远处只是宇宙核球内部外边缘)的发射着红光的星系高速远离我们是宇宙还在继续膨胀的证据,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说星系远离我们而去,是宇宙正在膨胀的证据。那么星系从遥远之处向我们飞来,是不是就应该视为宇宙正在缩小的的证明呢?其实宇宙自诞生膨胀到位后,根本就没有再膨胀。实体物质形态宇宙中所有的星体或星系都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永无休止地自转和绕宇宙中心运转。它们不仅相互之间相距非常遥远,而且又在量子场力的平衡作用下在各自的轨道上作均速圆周运动,所以,它们就像在两条专用铁轨道上分别运动着的火车不能相撞的道理一样不会相撞。由于绝大多数星体或星系在其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因它们相互屏蔽量子场力的影响而呈椭圆形轨道绕中心旋转,而且处于越遥远的星体或星系因它们的质量密度非常之大屏蔽量子场力的能力强,它们的轨道的椭圆度也大,再者,它们的轨道尺度非常之大,每转一周需要几亿或若干亿年,如离我们最近的太阳,其运转轨道位于银河系银核外附近,现距银心(或宇宙中心)3.25万光年,以246万公里/秒之速度绕一周也需用2.5亿年,故我们看到遥远的星系好像是永远在那一个位置向外飞。我们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变化的。若能将现在的星空图与几万年前的星空图相比,那么就可以看出它们所处的位置是有变化的。或者我们连续观察宇宙旋转一个周期(63万亿年)的时间,就会发现所有在椭圆轨道上绕中心旋转的星体或星系,在由近中心点向远中心点运动时,是离我们而去,当达最远点时,又会转而向我们飞来。并周而复始地永远这样旋转下去。故不能片面地将星体或星系在椭圆轨道上对中心趋远趋近的运动视为宇宙还在继续膨胀或是在收缩。

但是,我们若将星体或星系所发射的色光用来研究该星体或星系的位置及其运动轨道或运动轨道螺旋位移的情况时,则是有用的。

6、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

⑴漩涡黑洞的形成

几乎每一个恒星系(尤其是圆盘状或椭圆状漩涡星系)的核球中心都有一个巨大的漩涡。它与漩涡星系同时产生,是星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形成恒星系的巨大原始氢气星云团自身绕中心轴旋转产生由中心向四周的张力(离心力)作用下,从而在中心形成一个反时针旋转的漩涡。随着星云团的旋转和不断的收缩。其自转速加快,张力增强,中心漩涡的旋转速度和力度(向漩涡内抽吸天体的作用力强度)也增强。当由中心向四周产生的张力(离心力)最后与量子场力(从四周压向恒星系的压力或叫向心力)平衡时,则该恒星系即处于同一旋转角速度绕漩涡中心轴平稳旋转的状态。

⑵漩涡黑洞的形态

恒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其形状和江河或海洋中旋转水流形成的旋转漩涡相似。只不过恒星系中心漩涡远比江、河、海洋中因旋转水流形成的漩涡要大得多。漩涡高速旋转黑不见底,它是黑色量子场或黑洞(隐形)宇宙空间的一部分。故称为漩涡黑洞。漩涡直径的大小,旋转速度的大小,抽吸能力的大小与恒星系的大小或质量大小有关,以形成恒星系的原始星云团收缩至内外压力平衡时的自转速度而定。质量越大,漩涡旋转的速度和抽吸能力越强劲有力。就以中等恒星系的银河系中心漩涡黑洞来讲,其整个漩涡体范围直径达15光年左右。其中心处的漩涡呈喇叭形(漏斗状),开口处直径在1光年(9.5X1012公里)左右。从上往下看为一个反时针旋转的漩涡,漩涡洞黑不见底,一直旋进至核心(银核直径1.2万光年),而从下往上看,则为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漩涡.同样深黑不见底,直旋进至核心。

⑶漩涡黑洞的结构

漩涡状恒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位于恒星系中心的核球中心,漩涡壁是由无数大小不一的恒星(包括发光和不发光的恒星)于四周重重叠叠在内压(离心力)和外压(宇宙量子场力压力或向心力)平衡作用下自行封闭而成。按漩涡洞内物质运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三层。即紧靠漩涡壁的环空层(外环空层)、中心层及外环空层与中心层之间的中间环空层(内环空层)。从温度上来讲,由于漩涡洞口本身温度原来就很低(为量子场的温度约3K左右),加之漩涡的高速旋转,使洞口温度降得非常低,一个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表温约为10-7K左右,一个大星系质量的黑洞,其表温约为10-18K左右,且由洞口向核心温度逐渐升高,至核心时温度达1024K以上(和“宇宙胎”中心中子激化为氢原子的温度一样,只是总能量比它少)。从上、下漩涡洞口中心向纵深一定距离处,温度从表温0.16K以下(一个太阳质量大的黑洞表温约为10-7K)的低温,由表及里地逐渐升高到绝对温度值0.16K左右时,即为该漩涡黑洞中产生正、反量子和正、反量子按相反方向运动的分界温度值,(从绝对温度为0.16K左右之处,至漩涡洞口温度逐渐降低,至核心温度逐渐升高,至洞壁温度逐渐降低)。漩涡洞内物质粒子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达数十万亿亿吨左右。而洞口量子的密度却和水结冰后的特性一样,远比3K温度下的量子场的量子密度低得多,约为水的密度的1%以下。而中心气态的中子密度则几乎和“宇宙胎”膨胀时的密度差不多。整个漩涡黑洞的质量非常大,半径仅为10-13厘米(仅为1个中子。或质子大小尺度)的体积,其质量可达10亿吨以上。如将质量为61万亿亿吨的地球的半径(6371千米)压缩到1厘米,即可形成一个黑洞,其密度每立方厘米达14.5万亿亿吨以上,仅次于由凝聚不动的量子所构成的物质宇宙边界的密度。宇宙中心恒星系(银河系)中心漩涡黑洞,其质量按太阳系中心物质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99.85%的分布原则可知,银河系中心(漩涡黑洞)以外所有恒星及一切天体的总质量1.989X1042吨(为太阳质量1.989X1030吨的10000亿倍),仅占银河系总质量的0.15%,也就是说,银河系中所有天体的总质量为1.989X1042吨÷0.15%=1326X1042吨。是太阳质量的667万亿倍。而银河系中心漩涡黑洞的质量应占99.85%即为1326X1042吨X99.85%= 1324X1042吨,为太阳质量的665.7万亿倍。它不断地呑食着落入黑洞上空它的势力范围内的恒星和各种天体,这个黑洞可能是宇宙中质量最大的黑洞。又如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的室女星座中,有一个超巨星系M87,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河外星系,有星系之王的美称,其中心漩涡黑洞的旋转速度为2.67万公里/秒,其质量为30亿个太阳质量,它以呑食了约20亿颗相当于太阳质量的恒星。

⑷恒星系中心漩涡黑洞的作用

恒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的抽吸能力极度强,不用说一般的天体(如铁星、镍星、黄金星……等等)易被它吸入洞内,就是激光束经过也逃不出它的魔爪而使其不见踪影。就漩涡黑洞作用力强度而言,椭圆形盘状恒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的力度比不规则漩涡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强,而圆盘状漩涡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又比椭圆状漩涡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强。而圆盘状漩涡星系中心漩涡力度最大者,就是宇宙中心恒星系(银河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宇宙中质量(物体)的消失是为了使能量与质量的互化永远处于动态平衡,而每一个恒星系中心的漩涡黑洞都是一个维持恒星系平稳旋转和该星系上、下物质和能量平衡的平衡器。或质能转换器。是一个可将物质在瞬间转化为能量,并又将能量演化为气态中子和气态氢原子的加工厂,它们就像地球上的垃圾处理厂不断将垃圾废料变为原材料和能源一样,将那些作圆周运动速度减慢而不断向恒星系中心或向宇宙中心旋转着往下掉的天体吸入或被量子场力作用下以光速和超光速压入漩涡。从中间环层(内环层)呈螺旋形轨道(即漩涡螺旋)旋入洞中,在一瞬间天体被粉身碎骨,将质量全转化为几乎没有质量的能量粒子----量子和少量的反量子。在此时有两种演化和运动过程,第一种是先在中间环层外边缘一定温度值极冷处产生少量反量子。第二种是随后随温度略有升高才大量产生量子,故反量子和量子不会相撞而煙灭。由于反量子能量极大。且运动方向和量子相反,故产生后即沿着外环空层向漩涡洞口超光速运动。在继续受压降温过程中,在极度短时间内化生出反电子、反中子、反质子及一些反氢原子,反氢同位素的反氕、反氘、反氚原子,甚至有反氦原子从漩涡洞外环口喷出,并在洞口外与相应的正物质相撞煙灭而转化为能量粒子(量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碰撞“煙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连续12小时的发电量。一颗细盐粒大小的反质子就能产生相当于200吨化学液体燃料燃烧产生的推进剂能量。若我们能掌握和利用正、反粒子作用产生的能量,那将是一个种最理想的能源),而大量的量子则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继续向核心超光速运动。因漩涡深度浅,故在瞬间中的一瞬间即达到核心,在温度达极度高的过程中,量子依次化生出微电子、微中子、夸克粒子、中子。并将中子激化为气态氢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使气态的中子和氢原子云高速膨胀着以超光速若干倍的速度沿漩涡洞中心空间从漩涡出口喷出。在漩涡洞口外,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光年远处形成绕漩涡旋转的气态氢的星云,从而又成为一个可诞生新恒星的区域。同时,由于漩涡洞中外,内、中三区域温度不同,但又不是截然分开,故在由核心向外喷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微电子、微中子、电子、质子等喷出,并辐射χ射线和r射线。同时气态中子和气态氢原子在喷出漩涡洞和漩涡洞口的过程中,随着压力温度的下降,也会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使其互相结合而化生出氢的同位素氕、氘、氚或氦和氦的同位素氦3,甚至可化生出如碳、氮、氧……等元素的原子或分子。而且当温度急剧下降至量子场平均温度(3K)左右时,还可以将剩下的中子结合化生为超重微粒子。如在银河系中就有超过质子质量50倍的超重微粒子存在。而且,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人马座分子星云B2和W51中就发现有120多种不同的分子,大多数为少量原子的分子,但也发现了有8个原子组成的带有甜味的二醇醛碳水化合物分子,它是由碳、氧、氢三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它还可以与其它分子结合构成复杂的糖核糖和葡萄糖。像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一样,核糖也是带有生命起源遗传密码的基石物质。但是,由于恒星系中心的漩涡深度及核心能量有限,故在喷射膨胀过程中不可能化生出更多的重元素物质。

恒星系中心漩涡黑洞这种将物质(天体)转化为能量并化生气态氢原子……等元素原子的过程,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着。而宇宙中心星系(银河系)中心的漩涡黑洞则是宇宙中实现物能互化过程的终极加工厂。而且加工能力极强,故在银河系中心漩涡黑洞附近存在着一些直径为几至数千光年的星云、其中不断有新的恒星产生。这就是宇宙永恒存在的显性特征。

恒星系中心漩涡结构如图(十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