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6】兴观群怨之技巧,生活工作少不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对弟子们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习了《诗经》,就可以托物起兴,借意联想,还学会观察事物。此外,还可以学会如何跟大家相处,少一定鄙薄埋怨,多一点深度。这样我们近能事奉好父亲,远可以事奉君王。此外,《诗经》里有大量的鸟兽草木名,读多了,也会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多学有益。”

      “可以兴,可以观”,“兴”就是《诗经》“赋比兴”的“兴”,“赋”,平铺直叙,排比;“比”,就是比喻修辞;“兴”,就是借物联想,象征修辞。学会想象,才能进行情景推演,心里装着别人,内心要能多一点远景思考;观,就是观察力,学会观察事物。察言观色,是重要的沟通技巧。

      “可以群”,“群”就是合群。中华文化发端于农耕文明,地少人多,不得已,需要行政的力量来平衡,否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因此,按照王东岳老师的说法,中华文化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重德,重视人伦道德。合不合群代表着我们生存是否被周围所接受。如果离群索居,似乎说明了我们不太受欢迎。如果按照农耕文明的生存方式,这样的说法是对的,但是进入工商文明后,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成立了。工商业强调创新和冒险,而且通常都是个人行为,合群不代表就能有创新思维,个人天马行空,或者一个小团队尽情创造倒有可能鼓捣点新东西出来。中华文化虽然看似初级,但是完整的保留了人类较为基础的文明样式,即便西方的高级思维方式有离群倾向,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人类的融合之中。同样是合群,前者倾向于物化范畴,后者倾向于内化范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学会跟大家相处的技巧,不能走极端,过于物化合群或者过于内化合群。

      “可以怨”,“怨”是讽刺。我们经常对别人有意见,又不好直说,于是埋在心底。这时候就有两个导向,一个是自己生怨气,话中带刺;另一种是懂得讽谏,不放在心底,又能给对方台阶,巧妙的让对方知道;

      “兴观群怨”,掌握了这些说话和生活的技巧,我们在家做个大孝子,事奉好父亲,在外也能事奉好君王,工作生活就能很好的平衡。《诗经》就好比社会生存的入门手册,让大家在里面找到诉求的情景再现。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6】兴观群怨之技巧,生活工作少不了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6】兴观群怨之技巧,生活工作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