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得了抑郁症》:爱和温暖是最好的药

“我的脑海中,进行着一场葬礼,

悼念者络绎不绝地走着, 踩踏着。

直到仪式的氛围渐浓,当所有人入座,仪式开始。

敲鼓的声音,沉重有力,

敲打着,敲打着,

直到我的意识变得麻木。

我听见他们抬起棺材。

沉重的脚步,摇摇晃晃。

我的灵魂吱呀作响。

四周丧钟响起,

就像一个铃铛。

安静的我,如同异类。

在此孤独,在此腐朽,

失去依靠,理性开始崩塌。

我从高处坠落跌入一个又一个世界。”

这首由美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所作的诗里,到处都是抑郁的影子。“抑郁症”这个词离我们很近,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又很陌生——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一部2011年的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给我们所有人展示了抑郁症的真实面目。

这部电影里,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高崎千男,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某天被确诊为抑郁症,从此以后他的妻子小晴陪伴着他进入了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期间有起有落,有极度开心,也有绝望的自杀,反反复复,最后终于好转。

电影里,两位主演可谓是淋漓尽致地演出了抑郁症患者和他身边的人的真实感觉。“抑郁症”这个词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但是大部分人对抑郁症有着很大的误解。真实地描述抑郁症是这部电影的闪光点之一:高崎不仅心情低落,还总是背痛、头痛、失眠或者嗜睡,面对工作也不能够集中注意,时常产生想死的冲动,康复期间也差点自杀成功。不仅仅是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态也很完美地被主演体现出来——他脸上痛苦的神情、精疲力尽和负能量爆棚,经常让观众们隔着屏幕都受到感染。


除了真实以外,最打动人心的还是它细腻的温情。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细节处极其用心。就拿小晴的例子来说,首先是她送高崎出家门的时候,高崎一离开,小晴就松了口气——抑郁症患者身边的家人,神经可谓是时刻都紧绷着:

【1】【2】


然后是高崎的同事,虽然戏份不多,但他给予的温暖和帮助同样在小事中体现出来,比如说,一个很烦人的客户打电话来针对高崎时,他的回答:


还有很多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比如小晴的父母,医生,等等:


用心的细节当然还包括一些小小的句子,但它们有时有着无穷的力量。古董店老板的这句“完好无损才有价值”,恰恰能直击高崎的内心。


小晴的妈妈在鼓励小晴要坚持的时候,这句话也同样感动:


“如果痛苦的话,就别努力了”


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道具,真实和细节,足以震撼人心。



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去注意身边的一个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人群:抑郁症患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高达11%,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是抑郁症患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抑郁症患者其实非常的多,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从不显眼,因为他们不愿意显眼。然而,这个人群是处于危险之中的——抑郁症的道路,可以一直通向死亡。严重的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几乎每30秒就会有1个人因此自杀身亡。但是,大部分人都对此浑然不知。

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无知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抑郁症患者,人们也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你就是矫情,你就是多愁善感,就是心情不好而已罢了。实际上,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不一样的。抑郁症患者发病时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他们不仅压抑、忧郁,失去所有的活力,还承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头痛、失眠、胸闷……他们还形成了消极的价值判断和恶性循环,在内心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你什么也不是。你不值得活着。他们堕入最深的深渊,承受着最大的痛苦,直至自残和自杀,你也没办法对他的心理感同身受。它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病。因此,当人们对抑郁症有误解,对他们说出上面那种话时,他们所承受的伤害,让他们宁愿独自走向痛苦和绝望。

我们需要去了解抑郁症。我们需要去关爱抑郁症患者。我们需要去给那些不安而痛苦的灵魂伸出援助的手。而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一个起点。不管我们身边有没有抑郁症患者,我们都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但有一点至关重要:爱与温暖是最好的药。

 

最后放一段电影里的话:

“珍贵的东西,明明一直都在身边,从未改变,有时却变得难以寻觅。其实仔细寻找的话,明明就在触手可及之处,却擅自认定已经失去。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以最真实地生存着的自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不论是因病痛而苦闷的人,还是在周围支持着他们的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本身,就应当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就算晴空突然转阴,也远比黑夜更加明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丈夫得了抑郁症》:爱和温暖是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