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

        新县首府实验学校  朱小四

        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可以做什么呢?平常的日子就是上几节课,改几百份作业吧?但刚刚过去的3月28号至3月31号,我在郑州大学“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听了十节观摩课+九场讲座。其中古诗词有《游山西村》《蒹葭》《陋室铭》《卜算子咏梅》《子衿》五篇。群文阅读课有《拳拳慈母心》《春天会不会生气》《“目录句”和“对应段”》。作文指导课有《舌尖上的人情》《作文里的时间》。这些课里只有杨雪桥老师的《蒹葭》是我们平时的优质课模板,也可以叫做示范课,流程是讲课说课。赵志祥老师讲的《卜算子·咏梅》,其实是一次专题阅读,或者也可以叫做《陆游“梅”阅读》。其他的课,专家们都是先上一节课再演讲一个主题,以这一课为例,展现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本研究。

        说到这里,感觉自己很厉害,但其实是专家们厉害。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像一种精神唤醒。

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_第1张图片
即将来临的幸福时刻

        一 ,他们用课例和理论支撑告诉我:课堂是值得深耕的地方。

      先说这些课堂的广度,也就是课堂的容量。

        这十节课只有最出名的余映潮老师《陋室铭》是紧紧围绕课文设计的,分为四个板块儿。其余的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源。赵志祥老师为了讲一首《咏梅》,竟然搜集了陆游的130多首写梅的诗。并把这130多首诗分门别类,领着学生诵读达36分钟之久。董一菲老师讲《子衿》,把《诗经》中不同类型的爱情诗都列举了出来。把还讲到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讲到了张生、崔莺莺的爱情。茹清平老师讲阅读课《拳拳慈母心》,列举了老舍、琦君等人五篇文章来比较阅读。

      这些课堂的大容量,让我这个天天堆在作业教案的一线教师惭愧得无所适从。很显然,这样的大容量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网络时代似乎什么都能找到,但材料的筛选还是需要眼力、智慧和大量的时间精力的。

        再说课堂的深度,也叫课堂的厚度。

        胡明道老师在讲完《游山西村》后提到了“深度学习”。董一菲老师提到了怎样上出语文的“厚度”。其实他们两个人都强调的是语文课的深度。他们认为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链接和技能。所以他们的课堂不仅仅讲述这篇文章的含义,也会结合作者和时代更深度的解剖作品的含义。例如《游山西村》里“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句。“或许”这两个字,我们一般就是说像这样有空就会前来,还会来打扰。胡明道老师结合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和陆游一生的志向说:这首诗仍透露出他时刻准备着为国复出平天下,而不仅仅是对山西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怀念。董一菲老师在讲《子衿》的时候,仅仅是“青青”两个字,她就讲了十分钟。从《说文解字》中青青的含义,到今天青天中“青”的方位,朱自清《背影》中写的“藏青布棉袍”,全方位的讲青,只不过是让学生认识到《子衿》是一种优雅的思念。我相信,以后学生见到“青”就不仅仅觉得是一种颜色了。

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_第2张图片
尖峰时刻

        特别说说专家的个人修为

        在这些专家当中,余映潮老师是年纪最大的,我估计也是目前为止出席大型活动、搞讲座、出书、写论文最多的一个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真正可以用面容清瘦,精神矍铄来形容他。他反应非常敏捷。我印象深刻一个环节是他讲完课后,朱震国老师问他:余老师,你现在上课怎么台下不像以前一样有一阵阵的掌声啊?他回答说:“这就对了,这才是最好的听课状态和学习状态,现在要回归到真正的教学了。”朱震国老师又说:“我在台后不知不觉竖起耳朵听你讲课,正入迷的时候,你却说‘再见,谢谢’。你怎么不弄个铺垫呢?”余老师说:“这叫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还说:“你竖起耳朵听,是为了挑我的刺儿。”台下掌声雷动……这种现场应对功夫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还有杨雪桥老师的天籁朗读,赵志祥老师的语言魅力功和古文功底,真的让我自卑得喘不过气了。也许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就打下了这方面的坚实的功底,使我无法超越,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他们除了天赋之外,还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_第3张图片
多美的课堂

        他们让我觉得,我们天天站立的课堂,是多么值得守望,值得回眸,值得耕耘,而且必须深耕的地方呀。

      二,他们也用事实告诉我:作文是可以嚼出来的。

      作文教学应该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头痛病吧。我自己虽能写出几个字,但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脑闷心焦。这次专家似乎是坐诊医生,给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师开了处方。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徐飞老师和周子房老师的作文教学。他俩的作文教学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翻书借鉴整合起来的。他们没有把写作文当做一种高不可深的学问,主张写作文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学生内在的写作愿望。周子房老师说,真正的作文应该是“胎生”,而我们平时出个题让学生写作文叫“卵生”。徐飞老师说得更文艺一些,他说“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深情”。

        周子房老师说:我们让学生看四大名著,看完之后都会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完《西游记》,你也会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喜欢写吗?当然不喜欢。只是不得不完成你布置的任务在那儿生搬硬凑。我们换一个题目试试,比如换成《你选<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做你的同桌》,学生肯定有话要说。我们作文要把写作任务变成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然后再教一些表达手法和技巧。记住一堂课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周老师设计的“板块教学”样式的“支架”作文教学,让我耳目一新。

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_第4张图片
作文之道

        徐飞老师作文主张“唤起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深情”。他的课堂就是从观看吃的视频开始的:一届又一届的中学生毕业了,但他们还会回到校门口的烧烤摊聚餐。因为这个地方有他们忘不了的“吃货”,有他们忘不了的味道,有他们忘不了的人和事……在“哧哧哧哧”油绽开的声响里,台上的学生台下的老师都在记忆里呈现出自己“舌尖上的人情”。果然学生的现场作文大放光彩,真的让人如见其人,如嚼其味。徐飞老师还从“我”出发,拟定了“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作文范畴。这几点一展出,我就深深体会到“作文写的其实就是生活和体验”。

      听老师的作文课,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缺少的是一种慢成文的心态。我们平时总让学生一节课就写出好的文章。而不知道用几周或者几个月等学生作文孕育最后分娩成功。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甚至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回答了“后进生写起情书活色生香,作起文来没了主张”的普遍现象。

        学习的路是走也走不完的,沿途的风景和故事也是收割不玩的。我们这些不想在课堂上沉沦,励志在课堂上不断刷新的人,更觉得每次的行走都是“美丽的相逢”。每个专家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能成不了镜子,但我们可以借镜子穿衣梳妆,把自己和课堂收拾得“有看头,有嚼头”,力争做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每天吟诵:  “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獐,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告诉自己 :在每一个课堂深耕,每天都“对镜贴花黄”,拥有自己的小窃喜,小确幸。这样就拥有了师者情怀。

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_第5张图片
我备着行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镜贴花黄 深耕小课堂 ——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