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细致:写作提升的关键要点

“语文报杯”主题征文行动名家公益课

深入细致:写作提升的关键要点_第1张图片

深入细致:写作提升的关键要点

            ——曹公奇老师访谈录

            曹公奇  韩艳青

        韩艳青(以下简称“韩”):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由语文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而思培优共同举办的“语文报杯”中小学生主题征文行动公益讲座。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陕西师大教育硕士导师、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学会会长曹公奇老师跟我们分享中考写作那些事儿。

      曹老师您好,您作为一位有着丰富一线经验的教师,在您看来,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困难有哪些呢?

      曹公奇(以下简称“曹”):据我了解,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困难有以下几种:

      第一,审题思路较窄,立意不新不深。就是在审题的时候,缺少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思路不开阔,只就题目的字面意思理解,不能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审题。

      第二,缺少素材可写,内容空洞无物。就是总觉得没有素材去写,整天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单调乏味,没有生活体验,日子平平淡淡,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精彩内容,以致于作文空洞无物,空话大话连篇。

      第三,语言平淡无味,文笔不够流畅。许多同学不会描写,只会平淡的叙述,或者干巴巴地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显得语言无味,行文不畅,文笔较差。或者只是机械地套用了一些好词好句,表面看似语言华丽,实则是不看表达需要,内容空虚,徒有外表,语言干瘪。

      韩: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尤其是审题立意方面,您会给同学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呢?

      曹: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面对题目,首先,要准确理解题意,看题目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才能立意新颖深刻。其次,一定拓展思路,多从题目的各个方面去思考,题目是一个词语的,就要思考这个词的本意、引申义,或者比喻义、象征义等;题目是个句子的,就要思考这个句子中哪些词是修饰限制,哪些词是中心语,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再次,还要思考,题目这么多的角度,我从哪方面立意能够新颖一些,独特一些。这样的话,审题立意就不会平庸无奇了。

        比如,“答卷”这个题目,是个独词句题目,表面本义只是解答试卷,但它实际上有着丰富的比喻义,我们所做的每一件有意义事,都可以是我们成长道路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答卷”,学习中的答卷,生活中的答卷,成长中的答卷,人生中的答卷;精彩的答卷,糟糕的答卷,考验的答卷,有意义的答卷,有价值的答卷,等等,这样审题的话,思路就开阔多了,选择一件有价值、考验人的事作为人生的一种“答卷”,立意不也就新了?如果能把“答卷”的本义和比喻义融合起来,即通过记叙一次真实的“答卷”,反映出这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次“人生答卷”,这样不也是更妙吗?

      再比如,2020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是“有一种甜”。这个题目的中心词当然是“甜”,它的本义是一种与“苦”相对的味道,它可以引申为生活的甜,心灵的甜,思想的甜等,也可以用通感的形式去理解,比如,笑得很甜,长得很甜,说话很甜等。中心词“甜”的修饰语是“有一种”,到底是哪一种呢?这一种肯定是与别“甜”的不同,有着特别的含意,我们就要写这种特别的“甜”来。这样的话,就可以理解题目为:有一种特别的“甜”,或者特殊的“甜”。我们选材立意,就要关注这种“特别”或“特殊”,到底怎样去表现才能新颖一些。

      所以说,审题关键是要善于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地审阅题目,从而做出较为新颖的立意。


        韩:曹老师您除了曾是一线的教师之外,也是一位理论扎实的教研员,根据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的出题趋势,我们会发现对于从“诚实”到“合唱”,似乎出题人越来越期待同学们的思想深度,那么同学们要如何磨砺自己才能写出“有深度”的立意呢?希望您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曹:作文要写得有深度,主要是看作者思维的深度、思想的深度,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事、一个物、一个理,但不是单一、肤浅地去看待它、思考它,而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广泛深入地思考它,把你对事、对物、对理的深入思考写进作文去,作文自然就有了深度。

      比如“合唱”这个题目,如果你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集体进行的歌曲演唱的形式,那当然是可以的,你可以写一次合唱过程中的有关人和事。但如果你把多方力量集体合作、努力去做好一件大事比喻为一种合唱,像抗击疫情、教育扶贫等等,那么,这不也就是有了思维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吗?

      当然,我们说作文要有深度,并不是说只能写重大事件、表现宏大主题,才是“有深度”。重大事件,如果我们了解不足、缺少素材,同样是内容空洞、没有深度;宏大主题,如果我们把握不准,没有自己的见解,也容易空话满篇,缺少深度。我们中学生写作,特别是初中学生,适宜从学习中、生活中的具体小事写起,也就是从我们熟悉的事情写起,进而表现我们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才能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乾坤,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还是“合唱”,如果我们写写自己耳闻目睹的抗疫事件,比如,医院的医护人员、社区的防疫人员、公交车上的司机、学校的老师和保安、超市的人群、路上的行人、家里的亲人等在防疫抗疫期间的一些细节,再把他们与整个防疫抗疫这个主旋律联系起来,这些众多的小细节,不正是防疫抗疫这个主旋律的一个个声部吗?合起来不正是一曲震撼人心、富有独特魅力的合唱吗?这样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小见大的写法,不是同样可以表现抗击疫情这样一些宏大的主题吗?不也是可以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吗?

      所以说,作文要有深度,实际主要是思维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会有思想深度。

      韩:针对刚刚谈到立意深刻的问题,同学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而认为自己无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曹: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其实大家都一样,谁也无法经常生活在惊涛骇浪之中。不是生活平淡不平淡的问题,而是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问题。如果真正热爱生活,哪怕是天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也可能处处充盈着生活的乐趣,时时发现着生活的美丽。

      比如说,我们在上学的路上,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或者有没有注意路上匆匆的行人?有没有想一想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他们的肖像、神情、心理、语言、行为是怎样的?或者我们是坐车去上学,在车上有没有值得关注的事件?有没有细细留意乘客的表情、语言、行为?我们在学校一整天,上好几节课,今天的课堂上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老师的衣着、神态、授课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没有?课堂哪些内容、哪些活动引起了你的兴趣?课外又有哪些你感兴趣的人和事呢?晚上回家后,有没有注意同样是上了一整天班的父母,他们还在忙些什么?他们对你的每句话、每个动作,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人人每天都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但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的美好,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换位思考思考,也许,你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像初中教材上莫怀戚的《散步》一课,你说,谁又能没有经历过散步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呢?但莫怀戚却能从一次平常的家庭散步中生,表现出融合的亲情、传统的美德、中年的责任、人性的美丽、生命的感慨等丰富而深刻的主题。

      韩:嗯嗯,学会从生活场景中取材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咱们老师们也会建议孩子们多多去观察生活、记录体验,但是对于生活中“普通”的场景我们要怎样才能把它真正转化成我们的作文素材呢?

      曹:我们说要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也说作文要写真人真事、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这些都没有错。但对真实,要有个准确理解,这牵扯到文体问题。如果是新闻等实用文之类,就是要对生活做完全真实的记录、报道,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包括数据、环境、细节、材料等,都不允许虚构,要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是我们作文所写的记叙文,或者是文学作品的散文,我们所说的真实,是基本忠实于现实生活,但是我们写进作文的时候,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加工和适当的增删与修改,比如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都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适当做一些艺术加工,这样让读者读起来更真实。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的原样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全部录入文中,那就不是写作了,成了对生活的复印或照相。如果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那就要以虚构为主,反映生活的真实,这是艺术的真实。

      所以,我们对于生活中普通的场景,要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作文素材,首先,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比如,我们记叙学校生活,同学之间因为言语不和或者其他小事而发生纠纷,看起来也很平常普通,没有写进作文的价值。但如果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一下,或者如果两个同学因为这件事反而加深了相互理解,或者在同学劝说下互相谅解,最终了好朋友,加深了友谊;或者有一个同学反思自己的言行,主动求和,两人和好如初等等。这样的普通材料,都可以成功转化为作文素材,并从思想、品德、公德、为人、团结等层面去深入思考,就会表达出作者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以及作文的主旨。

      其次,任何作者写作时,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冷静的,笔下的人或物,都会有意无意的带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许多作者更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笔端,作文自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写进作文中的素材,与原本的生活场景就会有所区别。写我们尊敬的、喜欢的人物,作者自然会带着喜悦的感情;写景记物,也附带着作者对景物的感情色彩,或者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笔下的景物也随之变化感情色彩。这样写进作文的素材,自然不是生活中“普通”的场景,而转化成了我们作文的素材,从而写出我们自己的精彩。

      韩:咱们也会注意到,同学们的生活场景其实都是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样才能写出具备自己真情实感的个性化的作文呢?

      曹:在相似的生活场景中,要写出具有自己真情实感、富有个性化的作文,其实主要还是在于作者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写作文,其实是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同样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景、普通的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抓住了它的特点,是否对它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审辩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形式去思考同样的材料,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将自己深入思考的结果写进作文,就具备了真情实感,也就有了自己作文的个性特点。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白杨树那么普通,到处都有,也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作者茅盾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伟岸的姿态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思考,赋予了白杨树不折不挠、傲然挺立、团结上进、压迫不倒、质朴坚强等特点,用白杨树象征着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并高声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白杨树,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树,但在茅盾的笔下,因为作者的想象联想和深入思考,白杨树富有了真情实感,而且具有了极强的个性化特点。所以说,相同的生活场景,因为有了不同的思维,因为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而具有了真情实感,富有了个性化特点。

      再比如写人,杨绛的《老王》,写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作者写老王夏天给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写老王送默存去医院,不肯收钱,最后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写老王已经病重了,还给我们送来香油和鸡蛋,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些日常琐碎,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事情的记叙,并没有直接说老王有什么什么特点等,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而且成了经典之作。如果我们写人物,不能抓住人物特点,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笼统地说这个人如何善良,如何勤劳,那只能显得空洞平淡。

      韩:刚刚咱们谈到针对生活场景,我们需要抓住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特点来进行描写;但是现在同学们在阅读题中可能非常擅长概括人物的形象,却不会通过抓住人物的细节去表现人物特点,针对这点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曹:许多同学,记叙只会说空话大话,不会抓住人物的和事件的特点去具体描绘,特别是不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我想,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缺少对生活中人和事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没有生活积累;二是读书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只会按套路刷题;三是受一些所谓“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的影响,只记住几个古代文人如屈原、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事例,什么题材的作文都拿来套用,好像显得很有文化味,实际作文只是空洞无物,滥发议论,胡乱抒情。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同理,作文也是如此,一个细节,往往就能决定一篇作文的优劣。如果作文想要写得生动、形象、感人,就要注意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去写,去表现人物的特点。

      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一轮明月下,海边西瓜地里手持钢叉、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回到故乡后神情麻木、少言寡语的中年闰土的形象,杨二嫂圆规式的站姿和那尖利的怪声,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把人物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了。

      我们看一位同学写的《答卷》作文,记叙了在一次数学考试后,老师让他批改卷子,结果他偷偷把自己的错题改正确,得了全班第一,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心里很愧疚,后来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他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师道了歉,最后写到:我终于明白考试检验不仅仅只是为了答卷,更是你成长路上的一份承担、一份果敢、一份需要勇气面对的责任。

      另一篇作文《合唱》,文中写自己酷爱弹琴,却不料发生车祸,手臂骨折,既怕手术疼痛,又怕以后再难弹琴,母亲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强行把他带到门外:

      外面正是初春,冰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透出晶莹的色彩。我闭上眼睛,努力拥抱着阳光的温暖。

      “你看,那是生命的合唱!”

      我睁开眼睛,看向妈妈手指的地方:一棵老槐树,枝干苍劲,被尚未消融的冰雪覆盖着,树梢却有一串串的槐花苞探出了头。层层叠叠,努力张望着春天。树下的野草丛,几朵淡粉色的野花若隐若现,坚韧不拔地诠释生命的力量!

      叽叽喳喳的鸟鸣将我的视线引向了槐树顶端,两只燕子正快乐地衔枝筑巢,繁忙劳碌却唱着歌。它们的巢穴经过寒冬的摧残已经掉落在地,但鸟儿们依旧以春天般的热情去附和着这支生命的合唱。这乐观的小合奏,何尝不是“春嫩不惧寒”最好的曲子呢?

      我们看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对老槐树、野花、燕子等景物的描写,非常具体、细腻,情境交融,而且巧妙地点出“生命的合唱”题旨。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作文能不优秀吗?

      因此说,我们写作文,一定尽量细致一些、细腻一些,多通过细节去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作文主题,切不要空话大话连篇,套路宿构满篇。

      韩:在进行这些细节刻画的过程中,除了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之外,也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文采,您能给同学们一些提高自己文采和素养的建议吗?

      曹:说到作文要有文采,许多人都认为作文有文采就是要有华丽的语言,于是就堆砌词藻,也不管恰当不恰当。也有些同学喜欢摘记好词好句,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没有思想内容的深刻,只是死记好词好句,拿来套用,往往效果也不佳。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作文的文采,就是内容决定形式。有些内容可能更适合质朴的语言,有些内容适合优美的语言。不能一概而论,以为什么作文都要有华丽的词藻。当然,在重视作文内容情感的提前下,我们可以从词语锤炼、句式选用、修辞手法、语言节奏、表现意境等方面去提升作文的文采。

      要做到文采斐然,首先,还是要多阅读。从大量的阅读汲取营养,积累语言表达。没有大量的经典阅读积累,文采不会凭空而来。其次,要多思考。平时阅读要有意识地注意有文采的作品,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式的,同样的意思,人家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这种句式,这与普通的用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呢?多思考,多琢磨,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升。第三,就是要多练习。一方面要多写作,无论是片段还是整篇文章,要善于练笔,如果一学期仅靠六七篇作文,那是无法练好写作的。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要将平时阅读的积累充分调动起来,反复比较、认真锤炼语言,要有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毅力,更要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长期练习,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文采。


        韩:高质量的输入一定是高质量输出的基础,那么您能给现在孩子们读书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一些建议吗?

        曹:是的,要有高质量的输出,一定要有高质量的输入做基础。现在,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提倡读好书、多读书。作为学生,一定要利用一切时间,多读书,乘着青春年华,用扎实的阅读奠基生命的丰厚,不要整天沉溺于教辅书和题海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书,少刷题,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

      作为学生,到底读哪些书好呢?当然要首选经典著作,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阅读书目: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后面都有推荐的阅读书籍,可以供我们阅读,其中许多都是必读书目。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的13部名著就是初中学生必读书,高中语文课标也有为高中学生推荐的读书书目。二是统编教材上课文节选的整本书或推荐的整本书,都是阅读的重点。比如,初中教材上学习《美丽的颜色》,就可以课外读读《居里夫人传》;学习《孤独之旅》,课外就读读《草房子》;还有教材上“名著导读”推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三是权威机构推荐的阅读书目,比如教育部为中学每个年级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有些有影响的机构推荐的阅读书目等,都可以是阅读书籍。四是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名家名作,这些文章阅读是与整本书阅读相辅相成的篇章阅读,教材1+X的阅读体系,就是让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后,再引申阅读相关的文章,从而形成群文阅读。教材在许多课文后面都有推荐篇章,也是我们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好书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年龄特点、学习程度、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认真阅读。课标要求要求义务段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以每本书20万字计,最少要读20本书。如果有了丰富的阅读做基础,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并且会伴随着同学们的一生,进而浸润我们的生命,促使我们的成长!                                                                      2021.3.18.

深入细致:写作提升的关键要点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入细致:写作提升的关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