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12|痉湿暍病脉证治法—暍病(中暑)

经方治疗中暑只用两个处方:白虎人参汤和一物瓜蒂汤。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这一段描述中暑的症状,中暑的原因就是津液不足。

会得到中暑的人,是因为他在大太阳底下运动或是做劳力工作的时候,身体出大汗,津液丧失很多,在丧失津液的状况之下又得到表症,那么热的天就会得到表热,外面产生的热,再加上里面本来就很热,津液本来就不够了,这就叫做中暑。所以表热和里热在相抗,病人就变成大热,大热的状况下为什么会恶寒呢?因为表水都没了,就是表虚掉了,所以病人会怕冷。这里的恶寒并不是真正像麻黄汤证的表寒,是因为里热太高了。“身重而疼痛”,“脉弦细”代表病家的表虚掉了,“芤迟”代表血也虚掉了。因为血里面的水丧失很多,此时会有一个症状很特殊,就是小便完后头会这样摇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病人水不够,当体内水不够的时候,全身互相都有神经性的反射作用,一小便,头就会这样动一下,“洒洒然毛耸”,这就是告诉你里水不足了。“手足逆冷,小有劳”,一动,身体会很热。“前板齿燥”就是前面两个大门牙干燥,门牙是任督二脉的交汇处,代表阴阳二脉津液均亏。若以为是伤寒而发汗即刺激心臓,心臟力量不够反而更怕冷。如果用温针则发热更甚。如果攻下,津液更少,故小便很浓。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生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人参汤为退高热补津液的名方。石膏去高热,知母除烦(手足燥扰),收湿力量很强,用粳米的原因是取其土性,燥热时肠胃津液不够,人参滋阴去热。

剂量:石膏1两起用,知母5钱,炙甘草3钱,粳米2钱,人参3钱,9碗煮3碗。

太阳中喝,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瓜蒂散是吐剂,病人本身就有里热,因为中暑的病人平常运动就流汗流得很多,这时没有表症,单纯是里热,此时病人因为有里热而将身体浸泡在冷水中,冷水把皮肤毛孔瞬间束住,喝下去的水在胃中无法气化,里水又无法出来,造成真空的状态,此时就要用瓜蒂散。

为何用吐法?用吸管来打比方,当吸管里有水(汗)时,用手指(寒)把上端堵住,拿起吸管,水停在吸管里,把手指拿开(吐),水流出。

瓜蒂这个药,越甜的瓜,其蒂越苦,吐后会发微汗。

为什么不用麻黄发汗?因为本来身体里面就有浮热,加上本身津液又已经伤到了,也就是说,是因为病人津液不够了才产生的热,若再用麻黄汤发汗就会更伤津液,这个时候用瓜蒂散最好。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人吐后会出汗。所以利用吐法让病人发汗,而不用药去发汗,避免再伤津液。

如果表热跟里热加在一起,变成高热的时候就要靠白虎人参汤去救热,所以白虎人参汤下去会流汗。如果病人没有表热,只是身体里面的浮热,感觉闷闷的,按脉又没有很浮,病人又感觉昏昏沉沉的了,有一点发烧又不是很烧,怎么办?只有让他轻微地发一点汗把热消掉就可以了,此时可用瓜蒂散下去,吐出水后,病人皮肤会发一点点表汗,这个浮热就会离开身体。

病的深浅轻重,张仲景都考虑得很清楚,绝对不能在病人里虚的时候攻下,因此仲师有说:“下利不止者,死。”他的目的就是提醒医师:里虚的病人不能攻下。

当病人身体很虚弱时,我们又需要去发此人的汗时,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一点点瓜蒂散来取吐得微汗,张仲景的意思就在这里。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1|痉湿暍病脉证治法—湿病(风湿)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此文为倪海厦老师《金匮》课程的笔记,欢迎转载,利益大众,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12|痉湿暍病脉证治法—暍病(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