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DA,数据一维化/函数耗时/递归/原子操作

很久没有写最近学习的一些内容了,有些小忙,也因为业余时间活动安排地太满了,时间不足。其实写了很多笔记,但是规划得不是很工整,零零散散,只有自己看得懂,就不发出来了hhh。

最近因为一个project的需要,连续肝了好几周的cuda代码,把CPU的代码转到GPU上去实现。目前结果也挺好,即使是在我笔记本辣鸡的GTX1050Ti里也提高了约120倍的速度。当然也得益于我优秀的"设计"hhhh不自夸了。

一维的数据

在我目前写的Cuda代码中,我把所有数据都一维化,因为嫌弃在Cuda里处理高维数据时对齐指针很麻烦。如下一个简单的例子(具体内容需要参考于[1]),如果要在Cuda里实现一个二维数组的相加看起来像下面

C[idy][idx] = A[idy][idx] + B[idy][idx];

那么在配置时,host(CPU)端你需要做的是设定一个二维指针并分配空间

    int **A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int **B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int **C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int *dataA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 Col);
    int *dataB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 Col);
    int *dataC = (int *)malloc(sizeof(int) * Row * Col);

device(GPU)端设定二维指针并分配空间

    cudaMalloc((void**)&d_A, sizeof(int **) * Row);
    cudaMalloc((void**)&d_B, sizeof(int **) * Row);
    cudaMalloc((void**)&d_C, sizeof(int **) * Row);

    cudaMalloc((void**)&d_dataA, sizeof(int) *Row*Col);
    cudaMalloc((void**)&d_dataB, sizeof(int) *Row*Col);
    cudaMalloc((void**)&d_dataC, sizeof(int) *Row*Col);

注意dataA/d_dataA是CPU/GPU实际储存数据的变量。而A,B,C/d_A,d_B,d_C是储存一个二维矩阵的每一行第一个元素的变量。在原博客中,提取了d_data的每一行的首地址,赋值给了A,B,C

    for (int i = 0; i < Row; i++) {
        A[i] = d_dataA + Col * i;
        B[i] = d_dataB + Col * i;
        C[i] = d_dataC + Col * i;
    }

最后再把数据从host拷贝到device。

    cudaMemcpy(d_A, A, sizeof(int*) * Row, cudaMemcpyHostToDevice);
    cudaMemcpy(d_B, B, sizeof(int*) * Row, cudaMemcpyHostToDevice);
    cudaMemcpy(d_C, C, sizeof(int*) * Row, cudaMemcpyHostToDevice);
    cudaMemcpy(d_dataA, dataA, sizeof(int) * Row * Col, cudaMemcpyHostToDevice);
    cudaMemcpy(d_dataB, dataB, sizeof(int) * Row * Col, cudaMemcpyHostToDevice);

上面比较重要的一步就是把从机端的data地址赋值给A,B,C,这样A[0]就代表了第一行的地址A[0][0]就代表了一行第一列的数据了。在核函数里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相加了。

C[idy][idx] = A[idy][idx] + B[idy][idx];

对于高维数据,为了在核函数直观地相加,在Cuda里我们通常需要人为地先对齐数据。二维可能比较好对齐,但更高维可能就比较烧脑袋。
如果真的使用过一些计算机视觉库(当然不止)的底层的数据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底层的数据都是一维储存的。比如Opencv 的cv mat。

cv::Mat m = cv::Mat::zeros(7, 7, CV_8UC1);;
char* ptr = m.data;

成员变量data返回数据指针,上面的ptr[0],ptr[1]代表第一行第一列,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据,ptr[7*k+n]代表第k行第n列的数据。
广为使用的C++线性代数库Eigen也是如此。

Eigen::Matrix3f m;
m << 1, 2, 3,
     4, 5, 6,
     7, 8, 9;
float* ptr = m.data();

成员函数data()返回数据指针,同样ptr[0],ptr[1]代表第一行第一列,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据,ptr[7*k+n]代表第k行第n列的数据。
c++的标准库std vector同样如此,不管几维的向量,vector.data()提供储存的一维的数据。
可见我们一直都在处理一维的数据,当然这也不奇怪,毕竟数据在RAM里储存的方式就是按着地址从小到大排列,肯定是一维的。只是当上面的库为我们提供了很方便的高维接口时我们忽略了这点。这也让我对从最基本的数据来操作计算产生了兴趣,又加上cudas里不能直接使用Eigen,CV Mat等,我只能获取对应变量的一维数据在核函数中使用,如果自定义结构体/类,需要手动对齐数据。在我的project里,有无数的Eigen, Cv Mat, vector变量,所以我最终决定,直接在他们的底层一维数据上操作吧。比如下面是我一个Cuda代码核函数的参数

(bool calculate_der, double* im0, double* im1, double* points3d, double* bs_value_ref, int*bs_index_ref, double* pose, double* in, int thread_work, int bin_num, int bs_degree, int rows, int cols, int cell, double* d_d_sum_bs_pose, double* d_d_sum_joint_bs_pose, double* d_pro_target, double* d_pro_joint)

当然你肯定不感兴趣他们是什么,不过你大概可以看到,只有基本的数据类型,他们全是从eigen, CV Mat, vector等中提取出来的。我也没有定义一些复杂的类甚至结构体了,一切从最原始的数据指针的开始操作。当然我上面的操作仅限于参数比较少的,几个十几个,如果有几十个参数可能就麻烦了,还是得把类似的参数归纳到自定义的结构体或者类里去。数据都一维化的操作使得我处理数据更直接,但是代价是代码的可读性变差了不少。比如一个三维的变量,

//三维变量var,有m行n列k层,如今我们获取了它的一维数据,尝试获取第五行第六列第七层
var[6*m*n+4*n+5];

每一层有m行n列,所以第7层开始的数据地址是6mn,对于该层来讲,4*n是第5行数据的其实位置,加5得到第六列的数据。可能这个还比较直观,但一旦你要面对的不单单是m行,可能是m+k+s行的数据,上面代码的获取方式还是挺麻烦的。
虽然以后对于高维数据我可能还是会设计出一个strcut来获取特定行/列的元素,但是这次的project针对一维数据的操作确实让我获益匪浅,就算最基础的c风格的代码方法也能获得可观的效果。


Cuda函数耗时

cuda函数的调用是比较耗时的,我曾经做过实验,在我的机子上调用10000次cudaMalloc花费了大概30ms的时间,也就是1次大概3us。cudaFree()同样会消耗几微秒的时间。之所以做一个实验,是因为我当初有部分代码(我以为)需要大量调用相关函数,当时有点懵,因为希望代码能100ms内出个结果的,结果没想到还没拷贝数据做任何计算就花费了10几毫秒。如果数据量大,从host到device的数据拷贝本来就很耗时了,这就很麻烦。所以在设计Cuda代码时,将数据归类,尽量使用少的次数把数据分配/复制完成。


递归

递归其实是我不太喜欢的编程方式,栈溢出先不说,一旦函数内容繁杂了之后,出了问题很不好debug。所以其实我没有在自己项目里写过递归代码,虽然刷题(也没刷几道)感觉大家很喜欢用的样子= =。但好巧不巧,这次代码有一小部分需要使用别人写好的递归函数,并且是在GPU里,第一次移植进去之后没什么大问题,程序正常运行,但是后来cuda程序时不时出现"illegal memory access"。后来经过查找,发现是在Cuda中,能分配给一个线程的栈空间是很有限的,至少在我的1050Ti中,运行下列代码

        size_t limit = 0;
        cudaDeviceGetLimit(&limit, cudaLimitStackSize);
        printf("cudaLimitStackSize: %u\n", (unsigned)limit);

print出来的结果是1024 byte。这样如果栈稍微深层一点,就无法继续了。于是我手动把栈限制提高到2048byte,这样我的程序基本都能运行了。

        size_t limit = 2048;

        cudaDeviceSetLimit(cudaLimitStackSize, limit);

我并不太清楚能手动设置的上限是多少,但肯定不大,不然不会默认给吝啬的1024byte了。但由此可见,由于栈尺寸的限制,在Cuda里入栈需要更加的小心谨慎了。在CUDA论坛里逛时很多人不建议在CUDA中使用递归,或者只使用很简单的递归。


原子操作

这一次也使用了一定次数的GPU内的原子操作,为了多个线程同时修改一个变量时不起冲突。比如一千个线程同时执行下面操作

__global__ void Add(double* A){
    A[0] += 1;
}

如果原本A[0]是0,那么结果不会是1000,因为很多线程会同时基于原来的0加1得到1,又有不少线程会基于原来的数加1得到2.最终结果会小于1000。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不像CPU里的多线程,同时读写一个数,如果没有mutex会报错,由于GPU本身的结构设计,它是不会报错的,计算正常进行,只是结果不是1000而已。
这时如果我们想得到1000,我们需要使用atomicAdd

__global__ void Add(double* A){
    atomicAdd(&A[0], 1);
}

可能很多同学也熟悉了c++里的原子操作。只是比较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操作几乎没有让我的程序增加时间消耗。
最后atomicAdd要能对double变量进行操作的话,需要GPU结构sm_60以上。CMake里可以输入下列语句来帮助编译

set(CUDA_NVCC_FLAGS -arch=compute_60)

另外附上一张表格方便查看自己GPU的版本[2],基本上1000+系列的显卡都是支持sm_60的。


CUDA,数据一维化/函数耗时/递归/原子操作_第1张图片
GPU

本次笔记写地匆忙,如有不足之处请指出并交流

[1] https://www.cnblogs.com/skyfsm/p/9673960.html
[2]https://arnon.dk/matching-sm-architectures-arch-and-gencode-for-various-nvidia-cards/

你可能感兴趣的:(CUDA,数据一维化/函数耗时/递归/原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