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思想并不同步于时代发展,有时超前有时滞后,不局限于客观存在,最多只是间接影响所思所感,但只要心外无物,便构不成影响。不同学说之间的辩驳有时观点不可证伪,科技认知局限阻碍探索。

思想家的职业就是思考与规划,抽离于外在世界,以一套独特的视角,来把未定义的给规范化和概念化,便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比如各物质定义,对于语言的使用范围,各人际交往方面协调共促,都需要合理的诠释,更好说服于人。

思想解放时期,正是因为反压迫,个人主义崛起,压抑泯灭人性都长期让人觉得不满,用革命手段去争取自由,付出鲜血的代价。大部分时代需物质先解放,才可能会产生思想萌芽。

关于某一部分的观念是不与时代相挂钩的,以往年代突出特点是物质方面得到一步步的完善发展。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境选择上忽略干扰项,化繁为简。信息的纷繁复杂有其丰富性,不应是被选择。觉得一件事矛盾,往往不是指事物本身,是心或说是思维混沌,乱如麻,未能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思路清晰明确亦是如此。

个人最爱的是佛学和老子所道的境界,一切化为“无”,是风在动还是幡动,其实只是人心动。找到自己的道,无论是否。心中坦然自若,宠辱不惊,所闻便不足以造成影响。

哲学给人深刻,抽象于表象事物之外,每一学科的遵循法则不同,视角亦不尽相同。也附有时代特征,批判对象不同,科学的发展亦丰富学说,可争议性也变大,思想的开放程度意味着文化的兼容并蓄度,更要求思辨哲理说辞。

真理应可被证伪,依据客观存在条件进行调整,崇拜与迷信是最大阻碍,真理的螺旋性上升在于有低谷有发现,规律性发展不可逆,就像数学定理可探寻,并非所说毫无根据可言。

当某种情绪消失的时候,可能只剩下怀念了。再回过头审视时,发现它只停留某个时间段而已,可能焦虑或愉悦,如果要抒发它,只不过是为了更好顺从自己内心的态度。如果不直视,非要逆着,或根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说辞,会精神崩溃。

有个人说悲伤总是触手可及的,快乐总是很难得到的。可能在当事人看来,所处境遇造成的心理投射,是直接转化,也就是心情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看到什么直接作用在内心。

可我并不这样觉得,我觉得快乐很容易得到,悲伤却难。两者的心境在不同层次,此悲伤非彼悲伤,情绪的深沉度都不一样。悲伤是一种很深刻的情绪,快乐会显得如此肤浅。如果本身情绪就是怡然自乐,并不受其他左右,刻意去寻找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更为敏感,找到能与之同情点,移情于另一件事渲染夸大某种情绪,沉浸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