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扭扭捏捏地羞涩着,夏雨总沾染几分粗野的热烈,惟有秋雨是成熟的,低调内敛了许多。
深秋之雨是不疾不徐的,绵缠不断,从容舒缓。
石屏老城上空的秋云便有几分滞慢,并无急迫的精气神,仿如颇有岁月沧桑印迹的老者,额头皱纹在一绺子一绺子地交错漫延。
秋云的皱纹也越集越密,终于凝固成一坛浑浊的老酒,促使霏霏絮语在石屏老城每个角落动情讲述。
这道絮语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老城的故事就是老者的故事。老者大概也记不清讲过了多少遍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故事,却总是不紧不慢,他的娃儿们听不听倒不打紧,只要他在舒坦地讲着就好。
林林总总的故事早已根植于脑海,想改变也改变不了。
改变不了的,也正是至真的东西,石屏老城潮湿的秋雨有点绵缠,有点老生常谈,有点絮叨,有点无穷尽,始终如泣如诉,讲累了,歇一会,又继续迷迷糊糊地讲述。
但石屏老城这样的秋雨故事总不免有些寂寥,它的故事也似乎没有更多新奇的词汇与修辞,故事犹在却无出色的编剧,听众并不多见,少了些热闹捧场的生气。你来了,就听听吧,不来了,也作罢。
石灰巷尽头那端的炊烟有几分慵懒,南街铺老土坯墙早已斑驳不堪,卖香巷青石板路上泛着秋雨的清光,清光里的身影越拉越长。
老城街巷清净,诸天寺绣衣里进士第巷道一片寂然,很难令人想起那年那月的灯烛苦读与功名求索。
再回首夏天那份葱茏,似乎己化为地平线上的最后一抹碧影。
然,秋雨中的石屏老城毕竟是一坛尘封的老酒,这坛老酒窖藏了六百年。
李白杜甫是离不开酒的,石屏的先儒们也是离不开酒的,难怪那年那月的文人墨客遍及整座石屏老城。一滴老酒一个故事。
秋雨用滴答的节奏敲打出诗韵,用淅沥的姿态来精心调制着老城的情调。
这种憨态端庄的老城况昧,在霏霏秋雨中有分不开的别样眷恋。
石屏老城的深秋雨声是令人痴迷的,一件外套,一柄雨伞,悠然步行吧。
眼前的雨景,雨点亲吻雨伞的节奏,风浸雨蚀的石街路面,你就怡然超脱在这雨的立体世界里了。
滴答声连同沙沙的作响听起来似乎单调,但一点也不乏味,故事与酒应当在绵绵细雨中的老城对饮讲述才是。
石屏文庙、玉屏书院、文成街头、老县衙门、云台古楼……都是酒与故事的讲饮道场。
天刚蒙蒙亮,沙沙的雨声便打断了整夜酣甜的梦,雨从晚上一直持续到清晨,绵绵不绝毫无停意。
没有风,空气里是满满的压抑,伴随着外面沙沙的雨声,和偶尔传来几声鸽子的鸣哨。
细雨没有珠帘的感觉,更像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纱,轻柔而飘逸,触手而不及。老城的青墙石街、飞檐画栋一同笼罩在这轻薄而缭绕的纱帐里,巍然而神秘。
放眼天空,飘纱一般的雨自苍穹而下,均匀地散落在老城的瓦片上,灰暗立时变得剔透晶莹,每片瓦在天光照耀下,镶上了一层水晶或琉璃,变的晶莹润泽,物壁生辉。
雨水沿瓦凹顺流而下,在边缘处聚成一股细流,离开瓦沿的那一刻终于化身为一串断线的珍珠,一串串一排排、圆滚滚滑溜溜顺势而下,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泽,有的砸在石阶上,“啪”一下碎成无数颗细小的珍珠,消失在湿沥沥的青石上、阶缝间,有的落入檐下的积水池里,周围立刻泛起银亮的水花,随着一声清脆的回响,落珠便与池水融为一身。此刻沙沙的雨声,沉闷的水滴撞击声,水花明澈的回响声,生动地交织在一起,如同音乐家手里指挥棒抬起的那一刻,笙罄合奏鼓瑟齐鸣,似珠落玉盘,声声悦耳。
老城的瓦,墙,石街,几百年来,在沥沥拉拉的雨风中,如同一件饱经世故的艺术品,光滑整洁的外表,朴实无尘的缝隙处处折射出岁月雕琢的痕迹,晶莹剔透的雨水如包浆般均匀地裹在这砖,这墙,这瓦的表面。
听,细密的敲击声,是匠人巧夺天工的双手,精心地凿去岁月的浸蚀,把一件精雕玉琢光洁如新老城呈献给世代安居于此的人们。
看,这秋天的蒙蒙细雨就是一位灵魂缔造师,使这百年老城的青石砖瓦,棱角沿隙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晶莹光彩。
秋雨泽润了石屏老城的物,也滋润了居客的心,成熟的秋雨让这无声息的砖石砌起的老城变得沉稳鲜活。
一座悠悠的石屏老城,一条仄仄的石屏小街,一场蒙蒙的石屏秋雨,一幅韵致的水墨丹青。
很传神。
烤摊上的豆腐鼓胀肚皮,裂开一道细细的口子,冒出一线腾腾的热气,夹杂一阵切切的招呼声,石屏老城的慢生活不是一首小巧精致的诗词么?
石屏老城的秋雨,令石屏老城像一幅行走的立体画,更像一篇流动的散文诗。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