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M-Tree

最近学习 Kylin HBase 过程中了解到了 LSM-Tree,发现当前很多 NoSQL 数据系统,例如:BigTable HBase Cassandra RokcsDb levelDB 等,都是基于 LSM-Tree 的模式构建起来的。

LSM-Tree 概念以及应用场景

LSM-Tree 英文全称:Log-Structure Merge-Tree,就从定义入手:

  • Log-Structure :日志文件追加写入数据,顺序写磁盘的性能很好 (想象一下:echo "k1:v1" >> file)。
  • Merge-Tree :LSM-Tree 一般为两层数据结构 C0(内存数据结构)-> C1(磁盘文件),C0:in-memory tree like 数据结构(为了排序)接受新数据的写入,超过一定阈值 flush 数据 合并到磁盘 C1。

简单来说就是类似 log 写入的方式 append 写数据到内存,定期刷磁盘的方式,不需要就地更新操作,即不就地删除和修改,通过追加写标记后续合并的方式。有研究表明:某种程度上来说,磁盘的顺序访问性能好过内存的随机访问(顺序写性能可以约等于磁盘理论写入速度 :200-300MB/s ,SSD 速度更快。)。所以它适合写多的场景,NoSQL 一般支持横向扩展,所以准确的来说,它适合大数据量写多的场景。

下面介绍 LSM-Tree 的几个概念:

WAL

写入性能强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LSM-tree 是 in-memory 写(insert delete update),比传统的基于 B-Tree 写入磁盘的方式要快不少。

直接写内存的方式带来了显著的写入性能,但是如何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那就是 WAL write ahead log
所有的写入操作先写 WAL 落盘,再写入内存,由于 WAL 也是顺序写磁盘,所以性能很好,大部分数据系统都有 WAL ,MySQL 的 binlog,Hadoop namenode 的 editlog 都是类似的实现。

SSTables

LSM-Tree 使用 SSTable (sorted strings table)的形式持久化数据,如下图所示:
LSM-Tree_第1张图片
image.png

SSTable 是排好序的一系列文件,加索引,二分查找,提升读性能。所以写入前就要做好排序,借助上文提到的 C0 (内存数据结构)一般是二叉搜索树,例如 B+树,红黑树等,写入操作先写入 C0,达到阈值刷新到 SSTable C1;

基于 SSTable 的存储引擎可以这样 Run 起来:

  1. 当一条数据写入时,我们将其插入到基于内存的平衡树中(Red-black tree)。 内存中的树我们称之为 Memtable。
  2. 当 Memtable 的大小超过一定阈值时,我们将 Memtable Flush 到磁盘,转为SSTable。
  3. 当我们查询时,需要同时查询内存中的 Memtable 和磁盘中的 SSTable。
    周期性的在后台进行异步的 Merge 和 Compaction 操作。
  4. 为了防止 Memtable 在 Flush 到磁盘前机器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我们可以在磁盘上维护一个只追加写的 log 文件,称之为 Write-Ahead-Log,当集群故障后可以从log 中恢复出 Memtable。 所以我们在每次写入 Memtable,需要先写入 WAL。当Memtable flush 到磁盘后,对应的 WAL 文件就可以删除。

SSTable 也是被广泛借鉴,比如 ClickHouse,Palo 等。

Compaction

为了提升读性能,定期对 SStable 文件进行 合并,小文件合成大文件,因为update 都是逻辑操作,例如 delete 是增加 delete 标记等,所以也需要同时对update 类型的操作进行处理。这些都是在 compaction 的时候做的。

参考
[1] http://www.benstopford.com/2015/02/14/log-structured-merge-trees/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g-structured_merge-tree
[3] https://blog.bcmeng.com/post/lsm-tree-vs-b-tree.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LSM-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