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汪:同花顺产品经理(B端方向)。
为过把改变世界的瘾,于是便有了这个【从0设计App】第一期系列,希望写给自己还有打算入行的朋友们,少走弯路。
19年5月开始至今,零零总总用业余时间(在杭996党)偷偷做,从5月开始请教前辈慢慢开始做调研、产品设计,到后来找UI朋友包装,未来可能投入开发,真想说一句:产品之路,犹似奥德赛之旅。
笔者会从以下几个维度逐步拆开来写进程,慢慢形成一个系列。
一、市场分析篇:市场分析(上);市场分析(下)
二、竞品分析篇:竞品分析
三、用户调研篇:用户调研(上);用户调研(下)
四、需求管理篇
五、架构流程篇
六、原型设计篇
七、UI设计篇
八、PRD文档篇
九、开发管理篇
十、未完待续....
在此声明:本系列的产品内容原创且非商用,如有雷同,你抄我的。
一、前言
进入这篇之后,我们正式进入产品设计章节。那么就从一切设计的源头:需求开始讲。需求也是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最挂在嘴边的词。有人说代码是程序猿的武器,那么需求池就是产品经理的武器。对需求池的掌握有多精准,对产品设计就有多少掌控感,也就是所谓的owner。
需求,是个大命题。在道的层面上可上升至人性、用户心智等,需要各自去领悟。笔者能力不在此献丑。因此笔者将从术的层面来讲讲0-1做App中怎么管理需求。
二、要点分析
先说结论:先做加法,建立自己的需求池,后做减法,版本排期。
关于需求池的术,笔者自己按照下述4个阶段进行。
一、需求收集
二、需求的转化
三、需求的甄别
四、需求优先级
笔者接下来将从这4个阶段来复盘我们0-1设计App的需求池管理
三、需求收集
首先是需求的来源。笔者总结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一共是8个来源:
对于我们从0-1做一款产品来说,基本依靠外部需求:市场、竞品、用户三个大方向。所以,我终于可以和你们说为什么前期要先做市场、竞品、用户调研了。一切都是为了需求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8个维度的需求,大部分都是一个课题可以研究,尤其是内部需求的4个维度,和我们日常工作相关性最大,如何处理这类需求也是有方法而论,不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所以我们在需求池里,可以增加【需求来源】的属性,对每项属性进行分类,将之前来自市场、竞品、用户、产品经理的需求区分开来。
四、需求的转化
什么是需求的转化?
在逻辑上有两个环节。
1.用户需求---》本质需求
2.本质需求---》产品需求
举个经典的栗子:100多年前,小明周末想要去B城陪女朋友,但是骑马需要一天时间,他就想要去挑选最快的马,正好遇上福特,福特问他为什么要最快的马?小明说想要节约时间早点到女朋友身边。于是后来福特就造了汽车让小明开,小明每周末都能陪女朋友了。
这里其实就是需求的转化:
用户需求:小明为了快速抵达B城,想要最快的马
本质需求:小明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不浪费时间在路上
产品需求:造出比马跑更快的机器,让小明使用。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Why?why?why?通过几个why来追问自己和追问用户你的本质需求是什么,然后你再给出一些解决方案,即产品需求。
根据我们设计的APP再举个栗子:
用户需求:用户认为课程不错时,希望能继续上该老师的课程,会持续关注老师的动向和新课。
本质需求:对权威的一种认可,想要跟随权威学习知识。
产品需求:设置老师的私密圈子功能,用户加入圈子之后,可一直免费关注老师的动态
所以我们在需求池里,可以增加【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的属性,对每项新的需求进行转化。这个过程需要思考,也是之前提到的【道】的部分,看似简单确实产品经理的核心功能,因此我建议大家可以针对每项需求做需求转化,哪怕是当作练习也好,久而久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需求的甄别
什么是需求的甄别?说白了就是砍需求。或者说是一层过滤网。
那么一般通过哪些维度来过滤呢?
1、用户价值(场景、问题)
2、商业价值
3、数据支持(灰度、A/B)
在笔者的工作中,主要依据这三个维度。前两个维度合在一起也叫做战略层(参考《用户体验要素》)
具体怎么判断,笔者也给不出具体答案。但是可以说的是,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侧重不同。
如果很难理解的话,不妨去回看以下抖音的发展历程,抖音是如何从用户价值逐渐偏向商业价值,期间不断辅之以数据的支持(A/Btest、灰度测试等)来做他们的需求,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产品功能。
需求的筛选比较偏向主观,但是这也正常,考验的还是产品经理的功底。
显然,对于我们0-1的产品来说,先阶段一定是用户价值大于商业价值的,凡是不能切实解决用户问题的需求,都是可以直接砍掉的,或者凡是没有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也是可以砍掉的。
六、需求优先级
笔者在之前特别信奉多维度进行判断需求的优先级,然后做出了类似如下的需求池:
但是实际工作中,会有3个实际情况。
第一:需求池基本上是给自己看的。
第二:打分数这个看似客观的方法,其实最主观。
第三:往往最后判定优先级的还是一念之间。
因此,笔者建议,给需求的优先级打分,依据脑中的主观意识即可,最多打个A\B\C三个级别。
错了怎么办? 错误的经验会让你的判断力大幅度上升,会越来越准,越来越有感觉。
所以,现在的需求池就是这样的:
最后奉上我们0-1产品的需求池。需求池主要是给自己看,如果你们看不太懂,见谅。
OK,本系列第四篇:需求管理篇(上)。通过前期的精心调研,我们顺利有了需求池的储备之后,就不用再担心没有功能可做了,接下来就是做减法,为我们产品的诞生做一个规划!
我是产品汪逊哥,欢迎指点,最擅长背锅拆锅再背更大的锅,欢迎发简信加微!
感觉对你有点用的话,可以点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