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罗马”

《罗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的一个叫做罗马的中产阶级社区里,导演阿方索·卡隆将这部电影定位为他的童年回忆,是一封很私人的家书。本片有着女佣可莉奥未婚先孕和女主人索菲亚家庭危机两条线,虽然很多细节也交代了当时阶级分离、城乡差异、社会变迁、政治抗议的时代背景,甚至有诸多关于革命的暗示意味,但焦点一直在两名女性身上。当生活被时代的巨轮碾压到不知何处,她们没有被命运的洪流冲走,仍然咬紧牙关向前迈进,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柔韧忍耐与坚强果敢。

年轻女佣可莉奥单纯、善良、不善言辞,影片之初,她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哄孩子们入睡,孩子们对她很依赖。女主人索菲亚,原本是个化学家,丈夫是一名医生,有着四个可爱的孩子。

雇主与雇员分属两个阶层,关系很微妙,而两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正是从两人都经历了欺骗和抛弃开始。可莉奥的男友听闻她怀孕之后直接消失了,扔下她一个人在电影院里;索菲亚的丈夫以工作为由离开了家,实际上与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当原本平淡如水的生活发生了骤变,两人拉近了距离,索菲亚开始倾听可莉奥的烦恼,并且带她看医生,也并没有因为她怀孕而辞退她。在索菲亚向孩子们坦白父亲的去向时,可莉奥也与他们坐在一起,似乎真正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员。

经历了重创的两个人并没有放弃生活,都用自己的方式向过去告别。可莉奥不顾一切找到男友费尔明,还回他仓皇而逃时落下的皮衣,说完想说的话,转身回到现实生活即是告别。索菲亚卖掉了硕大的汽车,换了新车,带着可莉奥和孩子们来了一场海边旅行,向丈夫和过去告别。

整部电影平淡如水,稍有起伏的情节都有着生死感悟,给影片增加了情绪上的冲撞。可莉奥在买婴儿车时目睹了暴乱的发生,因惊吓羊水破了,送医后最终生下一名死婴。海边旅行时,可莉奥不会水但依然坚定的以站立的姿态迎接海浪并成功救回两个孩子。他们抱在一起哭泣,可莉奥也在那一刻得到了救赎,说出了心底里并没有打算要那个孩子的想法。

影片还有很多有意向性和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永远不能离开家门的狗、走廊上时常出现的狗屎、新年前夕可莉奥打破的酒杯、森林里的大火、男主人搬走后留在地上的书籍等等。有人说《罗马》的格局不够,但从导演的角度,这是他对记忆的追溯和还原,是将自己孩童时代的生活展现出来,是送给可莉奥的礼物。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ROMA倒过来是AMOR,刚好是西班牙语里的“爱”之意,可莉奥的渣男友T恤上也写着“Amor es”,意思是爱是什么。片尾缓缓打出“献给Libo”,这些大概是《罗马》最好的情感注脚。

看过电影,有些很直观的感触。一是关于恋爱。女生在爱情中容易陷入盲目,容易全情付出,结果可能很糟糕。抛开遇人不淑的缘故,女生其实也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在爱里蒙蔽了双眼,看不清或者不愿看清现实。爱情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就算拥有了不错的爱情,也应该保留完整的可独立的自己。二是关于婚姻。听太多人说了婚姻中的一地鸡毛,这大概就是现实中婚姻的真实样子,两个人一直在磨合一直在成长。在婚姻里,女性更应该保持独立,不能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毕竟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努力让自己靠谱,然后靠自己。三是关于教育。影片中男主人出轨,女主人在未坦白之前让孩子们给爸爸写信,告诉他们爸爸很爱他们,家庭会议说出实情时也没有说男主人的不是,她传达给孩子们的是积极的向上的爱。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而言至关重要,为人父母时就要考虑到带给孩子的影响。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不会经历电影里的因时代而带来的苦难,但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磨炼,心中都有一座“罗马”。它们可能会让人沮丧,会让人越挫越勇,但希望最终我们都能走过那些灰色日子。生活有了裂缝并不可怕,我们无须耗费力气去掩盖裂缝,而是应该珍惜从裂缝中钻进来的阳光,那是希望,是让我们坚定下去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