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书2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撒哈拉的故事》,像是一本三毛撒哈拉奇遇记,或者也可以说是一本奇女子日记。阅读它,憧憬和见识的是撒哈拉,可实实在在亲近和恋上的是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一边听着童安格的《耶利亚女郎》,可以使你更好地体味那种奔放狂野、浪漫洒脱、奇幻瑰丽的感觉;也最好在手边上放上一杯冰镇啤酒或饮料,每当撒哈拉沙漠的炽热从书里流淌出来时,顺手拿起来喝上一大口,那是如此的惬意。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读书2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三毛和撒哈拉,那幅画面,让人想起了美女与野兽,想起了老人与海,想起了微信图标里那个小人与地球。他们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好奇、一样的执著、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投入,一样的征服,一样的回归。

我们常说“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精神真的有家园吗?灵魂真的有故乡吗?

虽然我还没有找到。可是,对三毛来说,是有的!在一张名信片上看到撒哈拉,就一眼,一眼就认准了前世;就一眼,一眼就许去了今生。这难道不是灵魂的故乡吗?

我始终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背负着一种“寻找”的使命,为了寻找,每个人都潜藏着一颗流浪的心。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寻找,也不知道在寻找什么,但是却始终在不停的寻找。是的,我们都在寻找着……

也许,就是在为灵魂寻找故乡,以期望得到最后的安息。

灵魂回到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熟悉与陌生交织,好奇与惊喜相伴,悸动与安宁更迭……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我觉着,对于三毛来说,撒哈拉就是自己灵魂的化身,漫游在那里,就好似走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每一粒沙都是心灵的细胞,每一片景都是情感的映射。在那里,她回归了真实的自我,认识了真实的自我,也开始爱上出了真实的自。在那里,她变得如此纯净。

让我恋上的是,三毛的乐观和有趣(虽然她自小忧郁、休学、自杀,可是撒哈拉的故事,你读到的是乐观和风趣)。人生中,有一个乐观的女子相伴,已经是幸事了,如果这个女子竟然还十分有趣,那简直是上天垂青。哈哈,乐观如酒,开怀;有趣如诸般酸甜苦辣的菜肴,爽口爽心。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看到三毛为西班牙老公荷西做饭,第一道菜"粉丝煮鸡汤",她告诉老公"粉丝是山雨冻住,然后采回来的"。第二道菜"蚂蚁上树",她告诉老公粉丝是中国人把尼龙线拿来做菜。第三道是"粉丝素合子",她直接告诉老公粉丝是鱼翅,也着实让老公美美的享受了一把。实在有趣的很。还有,她在撒哈拉当起了医生,居然用指甲油给当地居民补牙,也算是胆识过人。

当然,在羡慕荷西时,也不得不对荷西爱的那么真挚和透彻所折服。他俩准备结婚前,三毛对荷西说,我结婚后不愿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渴望"我行我素"。荷西当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他爱她,就爱她所有的一切。

我觉着,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三毛,每个男人心里也有一个三毛。我们自己去寻找吧。

我以为,三毛的文字不一定是练达和优美的,可是真性情的书写自己,她做到了。生命是如此真实洒脱,文字也跟着轻舞飞扬。真实最美!

我在想,三毛找到了自己的撒哈拉。我们呢,我们灵魂的故乡在哪里?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2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