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求职方向的毕业生如何找到职业方向?
家有亲戚,负籍海外经年学成回国,现处于找工作状态。
周围的人原以为他拿到海外文凭可以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几个月后却发现结果不如人意,至今工作遥遥无期。问之,造成这样状态的原因是他不知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因此找起工作来无从下手。
只要能从自己所学专业入手,“能干什么”原本不是问题,但对亲戚却成了问题,只因他当时入学的时候所学的专业不为自己所喜,期间又无法转系,所以几门功课数次挂科后勉强通过。一朝毕业,即发誓绝不再碰这个专业,也不从事相关行业。所以,“能干什么”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想干什么”的问题,他的答案也比较模糊。大概的方向是先到一个公司工作积攒一点经验,之后再自己做生意。但要为他人工作的话又需要解答第一个问题“能干什么”并找到一份工作;而如果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自己干,又面临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考虑到自己没有什么社会和工作经验,简直是无从下手。
怎么说起来似乎这都是一个僵局。
可能面临类似僵局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那么,怎么破解呢?
以我多年在人力资源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可以分两步尝试解决。
梳理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与“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相契合的点。
理想的工作首先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能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挣到钱,自然是极好的工作。喜欢聊天社交的,可以考虑市场、营销或采购类职能;喜欢玩游戏,可以考虑做电竞或进游戏公司,开发、推广游戏甚至做产品体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可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客服类职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做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自己从兴趣的角度设想一下工作的场景,找到自己可能喜欢的工作方向。
通过求职过程厘清职业发展方向。
- 首先,写一份精炼、客观、以事实说话的简历。
毕业生的简历中,可以以课业项目和课外活动来充实缺失的工作经历,重点介绍项目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突出自己组织、沟通和解决方法的能力。另外,也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目的是突出自己爱好广泛、可塑性强等特点。
简历中应该少用形容词或“沟通能力强”“爱好广泛”等泛泛描述,而要以事实说话,每个能力都以事实验证。
- 其次,不断地浏览各大招聘网站,研究职位描述。
通过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确认大致的求职方向后,就需要浏览各大招聘网站,锁定自己心仪的几个职能方向,重点研究相关的公司以及职位描述。
一份完善的职位描述可以透露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薪酬范围、公司背景、行业信息、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位的“软”“硬”性要求,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必备技能等。甚至有些职位描述所使用的措辞还反映出公司的大致文化:严谨肃正的或者轻松诙谐的;充满了宏大辞藻的还是朴素简单的,不一而足。
- 第三,根据锁定的职位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
如果心仪的职位强调团队合作,那么自己的简历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团队经验;如果要求某种技能,比如机械工程师常常要求会使用各AutoCad或 ProE等专业绘图工具,而软件开发工程师往往强调前端或后端开发,或者使用某种特定的软件工具或平台,那么简历中一定要突出这些技能以及具体的熟练程度;如果要求项目管理经验,则简历中要着重提出自己的项目管理证书或具体的项目经历。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投职位所好,突出自己的亮点,最大限度地强调自己与职位的匹配程度。
- 最后,定向投递简历。
切忌漫无目的的海量投递,因为这样做对申请人是资源和信息的浪费,而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则是时间的浪费。最好是锁定特定职位做定向投递,每次投递的简历都有相应的cover letter, 信中一方面强调自己与职位匹配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自己求职的诚意。有的放矢才是最有效率、最节约的做法。
如果上述的两个步骤能够一点点地耐心完成,心仪的工作迟早会收入囊中,并因此明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不巧没有耐心、没有时间遵循这两个步骤的话,不妨给自己1-2年的时间“盲目”地积攒一些工作经验。即,随便找一个工作,一头扎进去先开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自己,梳理自身优缺点,了解自己擅长、喜欢或不擅长、厌恶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了自己的不喜欢,就及早从这份工作中抽身,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很多时候,认清自己的“不喜欢”有几个月的时间便足够:根据领英发布的离职频率调查,90后人员平均7个月换一份工作---足可佐证此一观点。
一旦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接下来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就需要安定下来,深耕细作,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精、学深,作为未来走得更远的基础。
综上,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方向要尽快确定,以免蹉跎岁月--毕竟人活一辈子,工作时间最多只有四十年;二是一旦确定就要尽快深研,早日把自己的职能做精做深,并在此基础上做广;三是一定要勇于尝试,不断地拉伸自己,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工作生命中绽放最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