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这个春节,如何让爸妈戴上口罩、少出门,已经超越了过年胖三斤,成为了诸多80后、90后、00后的头疼大事,中年人在这件事上的倔强程度完全不输年轻人对秋裤的抗拒。
为了让爸妈听话,硬攻违背伦理道德,只能智取。于是中老年大字版亲情绑架公众号文章、佛光普照系短视频、鸡蛋诱惑法应运而生。这几天在阳台放风的时候,看到小区里外出的大爷大妈越来越少,而且几乎都戴上了口罩,心里暗自感叹我们这届年轻人简直太优秀啦!
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劝爸妈戴口罩少出门,而是另外一件事,这要从一只蝙蝠,哦不对,一件衣服说起。
三年前,我拜托朋友在国外代购了一件白色的名牌T恤送给我爸爸。去年夏天,我回国度暑假,一直都没见我爸爸穿那件衣服,就问了下他为什么没有穿,是不是大小不合适。
我爸说:“大小很合适,只不过那么贵的衣服,还是白色的,穿出去弄脏了洗不掉不是糟蹋了。”
我一边对他的理论表示无语,一边翻箱倒柜地找出那件衣服,结果从“箱底”里翻出来那件衣服一看,衣服已经放得有些泛黄了。
这下好了,没穿脏,硬生生放脏了。
我爸妈都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虽然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他们还一直保留着“攒家底”的习惯。
看着我们家快要撑爆的衣柜,成捆的外卖一次性餐具和洗得发白的床单,我马上掏出了一本秘籍呈给了二老——《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理念,她将断舍离的概念、生活中的运用及带来的改变著成《断舍离》并于2009年首次出版。
山下英子主张的断舍离即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即是断绝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即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即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的收纳整理,更不是反对节约主张遗弃,而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收拾家中的物品对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来提高生活的质量。
然而,想要成功劝说父母断舍离,首先要清楚断舍离的三大天敌。
断舍离三大天敌
之
不舍得
老爸的衣柜里衣服不少,但经常穿的就是那么几件,这两年我和老妈送给他的衣服他总是不舍得穿。
“每天来来回回跑业务,穿新衣服糟践了。”我老爸总是把这话挂在嘴边。
老爸常穿的那几件衣服虽然没有坏,但是都洗得发白变形了,于是我拿出了几件他不舍得穿的新衣服放在了旧衣服旁边,两者颜色饱和度与版型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老爸看过后也很惊讶,没想到自己每天竟然穿着这么旧的衣服和别人谈事情,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肯定很差。
山下英子在书中总结道: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将现在正在使用的物品与不舍得使用的物品进行对比,就可以帮助我们来更好地认清自己的现状。当我们觉得那些友人送来“配得上”我们的物品“配不上”自己时,那么就说明我们“低估”了自己。不要不舍得,不要犹豫,打开那些“配不上你”的物品去使用,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与那件物品逐渐相称,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断舍离三大天敌
之
万一能用上呢
当我想扔掉外卖送的一次性筷子时,我妈说:“别扔,万一哪天能用上呢。”
当我想把买冰箱时赠的电暖风送人时,我妈说:“别扔,万一哪天能用上呢。”(家里冬天室内平均温度28度)
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们家处于“备战状态”的东西占据了10%的空间。
想必很多家庭和我家的情况很类似,为了“万一”准备了一万个东西,而这一万个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也不知道能不能用上。
还有一些人,他们积攒物品,是因为他们曾经因为缺少某种物品而吃过苦,或者某种物品在过去曾为他们带来过益处。
作者山下英子的母亲15年前患上了惊恐症,当时大夫给她开的药特别有效,所以她的母亲一直保存着这个药,理由是“万一哪天犯病了还用的上”。但是那些药保留至今早已经过了保质期,而且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就算再次出现同样的症状也有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就把打败自己不安的对象——某种疾病——的物证放在手边,这其实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担忧的恶性循环里了。”
所以《断舍离》主张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避免产生焦虑的心理暗示,希望大家可以认真思考住所的意义。
我们经常说家是避风港,的确,家是供我们和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而非仓库,适当地储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资可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但只单纯地因为“未来可能会用得上”而囤积大量的物品,却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这些“万一用得上”的物品不仅在和日常必需品“争地盘”,而且影响到了生活的舒适程度,那么是时候该进行断舍离了。
断舍离三大天敌
之
好可惜
每次春节大扫除前,老妈都看着快要撑爆的衣柜信誓旦旦地说要把穿不上的用不上的通通都扔掉,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怎样掏出来的又怎样放了回去。
“都没穿过几次,扔掉可惜了。”
“还是新的呢,送人可惜了。”
这是老妈亘古不变的理由。
老妈挂在嘴边的可惜显然是《断舍离》中提到的“让物变成了主导者”,对物品去留的判断依据是“这东西还能不能用”而非“这东西我需不需要”。
如果说我们家处于“备战状态”的物品占据了10%,那么那些处于“睡眠状态”的“废物”就占据30%的空间:老妈在姐妹忽悠下买的不合身的裙子、过时的包包、坏掉的台灯等等,这些东西至少一年多没有人碰过了。
其中我觉得最哭笑不得的就是那盏台灯,它几年前就坏了,老妈和老爸不舍得扔掉它的原因竟是虽然它不亮,但是可以摆在那当一个装饰品。
没想到现在房价这么贵,家里将近一半的空间都被杂物占领了。
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也曾试图劝说父母扔掉这些“废物”,但却被父母愤怒地贴上了“败家”的标签。
但扔掉这些曾经一段时间没有用处,而且未来的日子里也一定不会用到的东西真的就是败家吗?
《断舍离》在这里可以为大家洗白,作者认为败家不是扔掉这些“废物”,而是买回了这些“废物”。
理性消费,也就是断舍离中的断,是保证清简生活的第一道关。
我们有千千万万个消费的理由:因为便宜所以买,因为好看所以买,因为大家都买所以我也买……
纷繁复杂的消费市场激起了我们强烈的购物欲望,却让我们忽视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断舍离中的舍,是保证清简生活的态度与决心。
忘掉“可惜了”,在家中众多物品中归类出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对那些用不上却占据着我们宝贵的生活空间的物品要坚决地说再见。
适当清理,就是断舍离中的离,是清除清简生活中沉淀的淤泥的有效手段。
对于已经失去功能的物品,我们可以选择丢弃,而对于一些新的或仍可以发挥功能的物品,我们可以选择送给需要它们的人,只有这些物品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才不算可惜。
清简生活,才是幸福生活
去年夏天给老爸老妈安利过《断舍离》后,家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老爸穿上了原来不舍得穿的衣服,神采奕奕;
老妈扔掉了那些不合身的裙子,也不再去抢购那些用不上的打折商品了;
年会的时候老爸抽奖中了个床上四件套,老妈果断换掉了家里的旧床品;
家里的坏台灯被扔掉了,我从国外带回来的纪念品终于可以闪亮登场了。
家中的杂物变少了,空间变大了,心情也变得敞亮了。
每个人积攒物品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初衷只有一个:希望过上安稳而又幸福的生活。
书中序言的题目是《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乍看与断舍离毫无关系,但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当你不再一味地为了幸福而拼命“囤货”,不再为了幸福而焦虑时,那么你的幸福生活就真正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