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新冠病毒和地震我一直在思考生命和死亡这件事。
我问自己,如果就这么离开了,有什么遗憾吗?
想了又想,我觉得可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有生之年学会中医吧。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堪称国粹,理应是华夏子孙的骄傲。
可悲的是我们大部分华夏子孙们对他一知半解,所以自然也无法在他彰显自身优势轻松解决世界性难题时及时给予切实的评价。
国泰民安,身体康健的时候不传承,不提倡,不正名,只有遇到天灾人祸,疑难杂症,在医院折腾半天实在未果才会想到中医,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中医的态度。有点像备胎。
问中医几度秋凉?不说大环境,就说我的亲身经历。
(一)
在我20多岁,一个女生本应往时尚潮流、欧美奢侈品、科学理性、大数据靠拢的年纪,我选择在亲人同事同学圈里宣传中医。
遭受白眼是少不了的。妈妈说如果我再看这玩意儿就嫁不出去了。同事排斥中医,仅仅一句话:这一点都不科学,就能让办公室里几乎所有同事疏远我。
有一个朋友发QQ告诉我说:你还是别说中医了,这跟你清新文艺气质不符,你学中医掉价跌份,显得很土。
好在,我的几个学医的同学愿意跟我一起探讨中医,他们愿意将中医融进自己的西医学科。现在看来,这样的西医大夫多么可贵。
作为一名只窥探到中医皮毛的初学者来说,真的没有资格批评任何人。这个世界的95%都是我们人类未知的,谁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说别人是错的。我只想问一句:科学不能解释中医,那是不是科学的局限?
客观公平地讲,中医在疾病上并没有那么万能,现代医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我推崇中医,是因为一直受益于它。
(二)
高三那年我18岁,经常拉肚子,吃药打针一年的时间都没好。有一次肚子疼的晕了过去。还有一次我疼得在地上打滚。高考完我看到家里有一本中医按摩的书,想着既然医生治不好,那就自己琢磨看看吧。没想到里面还真有治肚子疼的按摩手法。我照着书学了一招。很简单,只要肚子疼的时候按摩手上的小鱼际就可以了。这一招很管用。那个暑假,两个半月,肚子发病数次,每次我都使劲按着小鱼际,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疼痛。
刚工作那会,什么都不会,工作总是做不好,经常被领导骂,焦虑害怕,寝食难安。我明显感觉到吃完饭很困倦,不爱动,气不足,脸色蜡黄。工作三个月,我瘦了15斤。后来我去姨家住,姨喜欢煮粥时放一点中药,她让我每次煮粥都放一点糯米、党参、山药、大枣、枸杞、胡萝卜。我每次都是将糯米和大米党参先煮20分钟,然后再放山药枸杞和胡萝卜再煮20分钟,每天一碗。神奇的是,喝到第四天我明显感觉到吃完饭不那么困倦了,身上有了劲,脸上也有了红血丝。后来我知道,这是一个补气血健脾胃的药膳粥。
高二的一天晚上,我被心脏周围的一阵刺痛疼醒。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心脏没什么问题。这种疼痛经常出现,一直持续到2016年。有一次去上中医课,大夫说:心脏有邪流于肘窝,建议我拍打一下胳膊肘窝,拍到皮下出血。我狠狠地拍了十分钟,两个胳膊肘窝皮下鼓出很多红黑色的血痂,中医叫做痧。从那以后我的心脏处再也没疼过。
16年我接触到了温灸。那时候我冬天经常是手脚冰凉,一着凉就拉肚子,还特别怕冷。我姨说我阳虚,让我试试艾灸。于是我买了她正在用的随身灸,还买了一本《马氏温灸法》,一张穴位图。肚脐、关元、中脘、肾腧、命门、足三里、涌泉,几个穴位都灸一遍,每天一次,灸了三天,我就感觉身上不那么怕冷了,手脚也暖和多了,而且每一次做完艾灸,当天晚上的睡眠都特别好。我把艾灸推荐给家人,他们每个人用了之后都评价极高,到现在一直都还在用,日常保健的首选。
在怀孕之前我也找了中医大夫给我调理身体。回济南这三年工作特别忙,平时要考虑的事情特别多,我的性格也的确是争强好胜,这就导致我脾胃很虚弱,饭量少,睡眠质量也变得很差,常常感觉有气无力。我很早就知道脾胃虚弱的人怀孕是个小概率事件,即便是怀了孕胎儿也有可能不够健康。我找了中医大夫给我把脉开药。看过3次,总共吃了42天的药,每喝一包药我都感觉身体比前一天要好,能量逐渐充足,胃口也变好了,睡眠质量也不错。吃完药大夫把脉说没事了,不需要调理了,我这才决定要的宝宝。
有人问这位大夫是不是有什么秘方?还真不是秘方,开胃的香砂,健脾的山药、麦芽,安神的龙骨牡蛎,后期还有柴胡桂枝汤中的成分,这都是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中药材。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根本没有我们认为的“秘方”,辩证思维才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
(三)
这次新冠肺炎,一开始刚知道的时候,我特别害怕。宝宝才不到5个月,家里还有一个老人,爸爸妈妈那边我还没尽孝,如果我们都感染了,该怎么办呢?
后来我看了很多中医大夫发的微博,原来在12月份就有中医大夫告诉大家暖冬多疾病,要注意防瘟疫。查阅非典时期的资料,得知邓铁涛大夫的中医疗法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取得了光辉战绩,创造了四个零,零感染,零转院,零死亡,零后遗症。每天关注疫情,微博热搜上经常有中医的好消息,了解到山东、北京、广东、山西、河南等很多地区都是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率很高,这才大松一口气,突然间不怕了。
李辛的《儿童健康讲记》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其中有一段话道破了中医的诊疗机理:中医不是只考虑处理“病症”,而是把视野扩大,找到一个点和整体的关系,在控制“标“的同时把体制调整好,通过改善体质来永久性地消除问题的症结,是以人为本。
在我家,一直备着各种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参苓白术散、八珍粉,还有各种中药材,各种中医类的书,微信中有几个中医群。我相信中医,也相信现代医学,虽然我只学了个皮毛,但内心安宁。因为我能基本分辨出得了什么病看什么大夫,得了一种病,到底适合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四)
因为疫情,我们封闭在家,谁也没想到2020年最火的是线上教育(可见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我是做阅读和写作教育的,2月份在公司网校开了两节作文课,收了非常低的费用(9元),并承诺会将所得费用全部捐给武汉,用于疫情救助。最近也在参与荔枝微课的抗疫活动,开了两节免费作文课,也在研发新的写作课程。
写文章,当作文老师,读书,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工作,我也特别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拿出自己所长尽绵薄之力。
但我并不认为我的作文课是当下必须要学的。可以说,我们的大部分课程都不是必须要学的。
什么是必须要学的?病毒肆虐的时候答案就已经了然于胸。没错,是让孩子拥有自救的能力——医学。
有人说医学太深奥,不好学。不是吧。奥数、编程,这些都是高难度的科目,孩子们不照样学的不亦乐乎吗?
线上教育,开发医学课程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中医课程,识得药材,懂得医理,能够自救,也能救人。让孩子们从学医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安全感。
听说浙江已经有了相关教材,一位中医大夫给我发来的教材图片。
真好!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