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9 兔子洞,还是防洪堤——我的状态的重要性

结论就是下面这一段(给自己清晰地强化一下):
我发现,在过去一两年中,凡是孩子出状况,都是因为:我让她没有安全感。

她感觉到没有安全感,基于:
1、发觉我有恶劣外显的直接的言行(一顿毒打能打成抑郁,这不是说着玩的)或者这个征兆。
2、急躁push(推动)的实际,或意图。

一个是直接施加攻击,一个是推动控制强迫。这都是旧有的触发点。当我“回到过去”时,就会把她也“吸回过”。

她感觉到这两种危险时,就会强烈没有安全感,接着启动自我保护。这可能是创伤应激(相关理论我还不知道)。

有两种触发点,一种是上述旧有的(要主动切断),一种是隐蔽的(要避免新增),都会将孩子拖入情绪黑洞。

我不能触发孩子创伤应激掉进兔子洞,而应是内外一致安全稳固的防洪堤。

————————————————————
我脑中自我保护和自我谅解的筛选机制让我自动忘记了好多我施加给孩子的恶劣暴行。很多不好我都忘记了。但是孩子记得。就像木板上的钉孔,钉子拔下来了,钉孔修补堵上了,甚至刷了新漆覆盖,但是那个痕迹永远在。

我们都不再提,不做二次伤害,也用很多爱的言行和新的情景去覆盖,孩子的创伤可能会慢慢沉淀、暂时搁置,或者稀释。但是,有一种情形会让孩子噩梦重现,那就是相似的情景重现。

这有两种,一种是旧有情景重现。就是我“能让她看到想到过去”的某个举动,比如我突然大声或者突然冷下来的神色语气,她就会觉得我又要吼她;我突然拉下脸,她就会觉得我又要发火;我突然站起来,她就会觉得我又要动手,或者要去翻夺她东西;我突然消极,她就会觉得我又在否定她;我突然说话模棱两可、欲言又止,她就会觉得我话里有话,又要暗示她或者又在酝酿压迫她;我突然沉默,她就会觉得山雨欲来;……然后她就下意识进入应激模式。

也就是,不管我现在实际心里怎么想/希望怎么样,只要我有(有意无意,心里有鬼,下意识或习惯性)呈现出过去不好的情景中的某一种表现,某一个点,这个点就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一扇门,门这边是后背踏实安心的阳光花园,门那边是虚空黑暗莫测的兔子洞。一旦我呈现这个点,就会触发她“黑化”,她就会习惯性进入自我保护模式(不由自主地被拖入那个兔子洞)。

所以我要做到的是,学习使用正确的思维沟通言行模式,给她更多的阳光;另一方面,注意和总结那些会触发她被拖入的那些点并主动去做切断,避免呈现这些点。(增大阳光面,减少阴影面。影子都不要有,影子意味着后面有危险。)

另一种比较隐蔽,就是我唤起了那种不好的体验。这是前几天第一次意识到的。

晚上本来一起闲聊还可以,但是孩子突然不说话,表现出有点别扭。我就以为她“又生气”了,然后我就启动“道歉-猜测-解释”的模式,各种解释,然后孩子说:
“我本来没生气,你却非说我生气了,你为什么非要巴望着我生气?你不仅觉得我生气了,你还分析反思。你越一本正经严肃地反思,我越难受,让我想起过去,上个街,你要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看个电影也要问作业写完了吗,吃饭了也要问作业写完了吗……这让我一下子很扫兴,特别扫兴,觉得真没意思……”

这是一种负面强化。当我让自己习惯了孩子“又生气”且将孩子“又生气”的征兆和行为显化(明确用言语表达出她生气后的一连串动作),其实也是一种绑架,等同于在制造新的“触发点”,一看到孩子有什么表现,我马上就“过于自觉”(也是一种自我中心、自我保护、过度关注但实际只看到自己)地检讨、道歉解释等等,等同于是将孩子标签化,让她心理不自由,等同于在说“看吧,你一这样,接下来就要生气了”,这让孩子很烦很被动:“本来我没生气,你却非以为我生气, 好像不生气不行,那我只有生气了……”。

这两种触发点,一种是旧有的(要主动切断),一种是隐蔽的(要避免新增),都会将孩子拖入情绪黑洞。

正常的状态,我应该是孩子的防洪堤,稳固结实不会漏、倒、塌。任凭那一面风雨交加,这边安心结实。不管是上面看得到的部分(我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行),还是土壤之下的堤坝(我没有表现出来的心理潜意识),都没有漏洞,结实,不缺少,也不越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0009 兔子洞,还是防洪堤——我的状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