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英国味儿的

我一向认为食记算不折不扣的轻阅读,家国情仇江山板荡压根不沾边,可是这个什么都吃、专攻川菜的英国妞不动声色地在本书里提醒我:民以食为天。


《鱼翅与花椒》:英国味儿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有她自身成因的。最初在成都那段时间,她认为除了食物,她几乎无法和当地人交流。也就是说,语言障碍使她发现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吃。而这种交流方式让她感受到了小半辈子了第一次全身心的放松。

成都和作者之间美好愉悦的对话还包括鱼香肉丝、兔脑壳、麻婆豆腐、夹沙肉、川大旁边全球最好吃的担担面等等。这些对话让她专门进入当地烹饪学校成为一名川菜厨师,出版英文川菜菜谱,成为专业食评家。只是,这个九十年代初的老成都,已经在本世纪初的旧城改造后消失了。作者对代之而起的高楼大厦这种社会主义新成就,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子民的文化背景表示充分理解和无比哀伤。我且引一首当年成都拆迁时的反诗相和:大人细斟酌,勿斩老城根。纵使华屋立,不复当年魂。


《鱼翅与花椒》:英国味儿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者后面写湘菜的文字就比较没味道了,也许是反映了她在这一阶段对许多中国人给她贴上的中英文化交流使者这种标签的厌倦,也许是被崛起的中国全国性的什么都敢吃的新浪潮吓到了。还好,最终是扬州菜拉了她一把,他们之间关于大煮干丝、三丁包、狮子头的对话清鲜柔和,可惜陆文夫早就去世了,不然以其写作《美食家》的本事,和作者应该会聊得十分投契。

就这样,这么一个欧洲列强,不肯回牛津去好好啃着有机三明治接着写全彩印食谱,偏要一嘴花椒味写豆瓣鱼。在她的笔下,那些外国人对中国菜的陌生和抗拒,中国人对西餐的误解和无知,和生活本身一样让人乐不可支。所以,民以食为天,除了说不吃会死,其更为隐蔽的核心其实是食物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财富、权力并无高下。由此我开启以后打算看的另一本书:《舌尖上的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翅与花椒》:英国味儿的)